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13-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9页 |
六、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东京审判法律依据概述 | 第21-29页 |
第一节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的法律依据 | 第21-25页 |
一、同盟国与日本共同约定对战罪人犯进行制裁的一系列国际文件 | 第21-23页 |
二、国家管辖权与设立国际法庭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东京审判中的罪名以及帕尔在东京审判中的表现 | 第25-29页 |
一、东京审判中的罪名 | 第25-27页 |
二、帕尔在东京审判中的表现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帕尔意见书》的主要内容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帕尔关于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与法不溯及既往的观点 | 第30-32页 |
一、帕尔认为在战争之时不存在将侵略行为定罪的法律 | 第30-31页 |
二、帕尔认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中的定罪规定是一种“事后法”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帕尔关于“侵略”性质认定的观点 | 第32-33页 |
一、帕尔认为侵略与自卫的概念存在模糊性 | 第32页 |
二、帕尔认为认定侵略与自卫要考虑社会与政治因素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帕尔关于战争期间认定的观点 | 第33-36页 |
一、关于某些在日本投降之日前已经“终止”的战争 | 第33-34页 |
二、关于战争期间的开端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帕尔关于被告是否应当以个人名义承担国际法责任的观点 | 第36-38页 |
一、帕尔关于被告是否应当以个人名义承担国际法责任这一问题的逻辑 | 第36-37页 |
二、帕尔认为对战败俘虏以个人名义进行审判本身就构成一种犯罪 | 第37-38页 |
第五节 日本右翼对《帕尔意见书》的解读 | 第38-40页 |
一、帕尔在日本右翼中的影响力 | 第38页 |
二、安倍家族与帕尔的渊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对《帕尔意见书》相关观点进行的分析与驳斥 | 第40-53页 |
第一节 关于帕尔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与法不溯及既往的观点 | 第40-46页 |
一、在二战之前国家之间就已经存在禁止战争的国际法规则 | 第40-44页 |
二、根据各国之间缔结的一系列文件,被告应当受到法庭的审判与制裁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关于帕尔对“侵略”性质认定的观点 | 第46-49页 |
一、日本在使用武力时具有明显的主动性 | 第47页 |
二、日本不具有实施自卫的主观要件 | 第47-48页 |
三、日本并没有可以实施自卫的保护对象 | 第48-49页 |
四、自卫的程度性问题 | 第49页 |
第三节 关于帕尔对战争期限认定的观点 | 第49-51页 |
一、关于某些在日本投降之日前已经“终止”的战争 | 第49-50页 |
二、关于战争期间的开端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关于帕尔对被告是否应当以个人名义承担国际法责任的观点 | 第51-53页 |
一、日本已经在《日本投降书》中表达了其妥协与让渡的国家意志 | 第51-52页 |
二、基于本次侵略战争的残酷性所进行的考虑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通过论证法庭对反和平罪的管辖权探析东京审判的影响 | 第53-59页 |
第一节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不溯及既往的新发展 | 第53-55页 |
一、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不溯及既往本身属于国内法的原则 | 第53页 |
二、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不溯及既往经过东京审判有了新的实践性突破 | 第53-55页 |
第二节 通过合法正当的国际法庭来审理战争犯罪是国际法的开创 | 第55-56页 |
一、国际军事法庭为个人刑事责任的承担提提供了实践平台 | 第55-56页 |
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其他国内法庭的影响 | 第56页 |
第三节 东京审判推动了侵略行为的正式入罪 | 第56-59页 |
一、实现对侵略行为的惩治是东京审判最宝贵的财富 | 第56-57页 |
二、《罗马规约》对侵略罪的最新规定与东京审判的实践一脉相承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