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物理层安全的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2.1 信息理论安全 | 第19-23页 |
2.1.1 香农信息论安全 | 第19-20页 |
2.1.2 窃听信道模型 | 第20-23页 |
2.2 物理层攻击 | 第23-26页 |
2.2.1 被动窃听攻击 | 第23-24页 |
2.2.2 主动窃听攻击 | 第24-26页 |
2.3 物理层安全技术 | 第26-29页 |
2.3.1 人工噪声协作加扰 | 第26-28页 |
2.3.2 多天线随机加扰 | 第28-29页 |
2.4 总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基于导频污染攻击检测的安全传输方案 | 第31-48页 |
3.1 信道估计概述 | 第31-33页 |
3.1.1 全双工通信模式 | 第31-32页 |
3.1.2 信道估计算法 | 第32-33页 |
3.2 导频污染攻击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34页 |
3.2.2 信道估计与导频污染 | 第34-35页 |
3.2.3 随机加扰与信息传输 | 第35页 |
3.3 导频污染攻击检测及安全传输方案设计 | 第35-40页 |
3.3.1 导频污染攻击检测过程 | 第36-37页 |
3.3.2 检测概率计算 | 第37-38页 |
3.3.3 安全传输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38-40页 |
3.4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40-47页 |
3.4.1 系统安全速率与攻击功率的关系 | 第40-41页 |
3.4.2 导频污染攻击检测算法性能仿真 | 第41-42页 |
3.4.3 安全传输方案性能仿真 | 第42-47页 |
3.5 总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随机加扰的协作安全传输方案 | 第48-62页 |
4.1 系统模型 | 第48-49页 |
4.2 安全传输方案 | 第49-55页 |
4.2.1 发送端随机加扰 | 第49-50页 |
4.2.2 随机加扰矩阵产生算法 | 第50-51页 |
4.2.3 接收端信号检测 | 第51-55页 |
4.3 方案安全性分析 | 第55-58页 |
4.3.1 单个窃听者场景 | 第55-56页 |
4.3.2 多个窃听者场景 | 第56-58页 |
4.4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4.4.1 导频污染攻击下安全传输方案的性能 | 第58-60页 |
4.4.2 数据帧长度和混叠信号个数对接收性能的影响 | 第60页 |
4.4.3 发送天线数量对接收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总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2 前景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