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DNA的简介 | 第11-13页 |
1.1.1 DNA的组成与结构 | 第11-12页 |
1.1.2 DNA的功能特性 | 第12-13页 |
1.2 DNA纳米技术 | 第13-18页 |
1.2.1 结构DNA纳米技术 | 第13-16页 |
1.2.2 动态DNA纳米技术 | 第16-18页 |
1.3 立足点介导的链取代反应 | 第18-26页 |
1.3.1 立足点介导的链取代反应原理 | 第18-20页 |
1.3.2 立足点介导的链取代反应的级联 | 第20-21页 |
1.3.3 基于立足点介导的链取代核酸放大器 | 第21-26页 |
1.4 ATP简介及其常用检测方法 | 第26-28页 |
1.4.1 ATP简介 | 第26-27页 |
1.4.2 ATP的常用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1.5 本文构思 | 第28-30页 |
第2章 远端立足点介导的链取代反应检测模型的构建 | 第30-37页 |
2.1 前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2.2.2 DNA溶液浓度的标定及荧光光谱的测量 | 第31页 |
2.2.3 检测模型探针的制备及可行性验证 | 第31-32页 |
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检测模型的表征 | 第32页 |
2.2.5 荧光法实时监测链取代过程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2.3.1 远端立足点介导链取代反应检测模型的构建 | 第32-34页 |
2.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检测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2.3.3 考察光漂白以及pH对检测模型探针的影响 | 第35页 |
2.3.4 荧光法实时监测检测模型的反应过程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功能核酸结合远端立足点介导链取代反应构建通用型检测方法 | 第37-50页 |
3.1 前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3.2.2 DNA溶液浓度的标定及荧光光谱的测量 | 第38-39页 |
3.2.3 检测探针的组装及原理的验证 | 第39页 |
3.2.4 聚丙烯凝胶电泳表征其检测结果 | 第39页 |
3.2.5 血清中的添加回收实验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3.3.1 功能核酸结合远端立足点介导链取代反应方法的原理及验证 | 第39-41页 |
3.3.2 凝胶电泳法与动力学方法验证其可行性 | 第41-42页 |
3.3.3 检测探针的灵敏度分析 | 第42-43页 |
3.3.4 检测探针的特异性分析 | 第43-44页 |
3.3.5 检测探针的初步应用 | 第44页 |
3.3.6 检测方法的普适性 | 第44-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结合链取代熵驱动循环放大方法检测ATP | 第50-61页 |
4.1 前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4.2.2 DNA溶液浓度的标定及荧光光谱的测量 | 第51-52页 |
4.2.3 发夹探针的构建及原理的验证 | 第52页 |
4.2.4 凝胶电泳对探针构建及检测结果的表征 | 第52页 |
4.2.5 荧光法实时监测检测过程 | 第52页 |
4.2.6 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4.3.1 基于核酸适配体结合链取代熵驱动循环放大方法检测ATP的原理 | 第53-54页 |
4.3.2 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54-56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4.3.4 ATP的检测 | 第57-59页 |
4.3.5 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