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人工模拟光合作用 | 第10-13页 |
1.2.1 光合作用 | 第10-11页 |
1.2.2 人工光合作用 | 第11-13页 |
1.3 光催化和光电催化水分解制氢 | 第13-21页 |
1.3.1 氢能 | 第13-14页 |
1.3.2 太阳能水分解热力学 | 第14-15页 |
1.3.3 太阳能水分解材料 | 第15-16页 |
1.3.4 光催化水分解和光电催化水分解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5 助催化剂在光催化水分解和光电催化水分解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与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1页 |
第2章 非金属催化剂石墨烯量子点与助催化剂Ni_2P耦合在可见光下产氢性能研究 | 第31-48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2.2.2 光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合成 | 第31-33页 |
2.2.3 物理表征 | 第33-34页 |
2.2.4 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2.3.1 OH-GQDs的相关表征 | 第34-37页 |
2.3.2 Ni_2P的相关表征 | 第37-38页 |
2.3.3 牺牲剂种类对样品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影响 | 第38-39页 |
2.3.4 Ni_2P负载量对光催化产氢性能影响 | 第39页 |
2.3.5 不同气体环境对产氢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6 Ni_2P/OH-GQDs复合光催化剂的表观量子效率(AQY) | 第40-41页 |
2.3.7 Ni_2P/OH-GQDs复合光催化剂的长时间稳定性测试 | 第41-42页 |
2.3.8 Ni_2P/OH-GQDs复合光催化剂的反应机理推测 | 第42-43页 |
2.4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第3章 过渡金属CoP修饰的WO_3光阳极的光电催化水氧化性能研究 | 第48-66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3.2.2 样品的合成 | 第49-50页 |
3.2.3 物理表征 | 第50页 |
3.2.4 光电化学测试 | 第50-5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3.3.1 样品的晶相分析 | 第51-52页 |
3.3.2 样品的形貌分析和元素组成分析 | 第52-53页 |
3.3.3 复合光阳极的价态分析 | 第53-55页 |
3.3.4 光电催化性质测试 | 第55页 |
3.3.5 不同钴基助催化剂的比较 | 第55-56页 |
3.3.6 挡光条件下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56-57页 |
3.3.7 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7-58页 |
3.3.8 稳定性测试 | 第58-59页 |
3.3.9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 第59页 |
3.3.10 莫特-肖脱基曲线研究 | 第59-60页 |
3.3.11 ABPE的测试 | 第60-61页 |
3.3.12 空穴注入效率测试 | 第61页 |
3.3.13 电极的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61-62页 |
3.3.14 法拉第效率测试 | 第62-63页 |
3.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