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川藏铁路跨板块结合带区段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板块结合带地质环境第12-13页
        1.2.2 工程地质定量评价方法第13-15页
        1.2.3 GIS在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第2章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第19-47页
    2.1 大地构造环境第19-20页
    2.2 区域地块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第20-28页
        2.2.1 川滇地块第23页
        2.2.2 北羌塘-昌都-思茅地块第23-25页
        2.2.3 南羌塘-左贡-保山地块第25页
        2.2.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第25-27页
        2.2.5 喜马拉雅造山带第27-28页
    2.3 板块结合带地质建造-构造特征第28-47页
        2.3.1 金沙江结合带第28-33页
        2.3.2 澜沧江结合带第33-37页
        2.3.3 怒江结合带第37-41页
        2.3.4 雅鲁藏布结合带第41-47页
第3章 制约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因素第47-79页
    3.1 地形地貌第47-50页
    3.2 地层岩性第50-53页
    3.3 地质构造第53-56页
        3.3.1 金沙江断裂带第53页
        3.3.2 贡觉涌-热拥断裂第53页
        3.3.3 澜沧江断裂带第53-54页
        3.3.4 怒江断裂带第54页
        3.3.5 嘉黎断裂第54页
        3.3.6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第54-56页
    3.4 气象及水文地质特征第56-60页
        3.4.1 气候环境特征第56-58页
        3.4.2 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质特征第58-60页
    3.5 地质灾害第60-67页
        3.5.1 金沙江-白玉灾害区第60页
        3.5.2 江达河谷灾害区第60-61页
        3.5.3 八宿-怒江河谷灾害区第61-63页
        3.5.4 帕隆藏布河谷(波密)灾害区第63页
        3.5.5 通麦-鲁朗(拉月曲)灾害区第63-64页
        3.5.6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第64-67页
    3.6 地应力与地形变第67-73页
        3.6.1 地应力场第67-68页
        3.6.2 地形变场第68-73页
    3.7 地震活动第73-76页
    3.8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要素综合归纳第76-79页
第4章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分级第79-93页
    4.1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第79-83页
        4.1.1 层次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第79-82页
        4.1.2 基于GIS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步骤第82-83页
    4.2 工程地质评价的指标体系第83-90页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83-84页
        4.2.2 评价指标量化第84-87页
        4.2.3 指标的权重第87-90页
    4.3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环境分级第90-93页
第5章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第93-104页
    5.1 工程地质分区第93-95页
    5.2 结合带的工程效应第95-96页
        5.2.1 金沙江结合带(A)第95页
        5.2.2 澜沧江结合带(B)第95页
        5.2.3 怒江结合带(C)第95-96页
        5.2.4 雅鲁藏布结合带(D)第96页
    5.3 各分区工程地质特征第96-102页
        5.3.1 德格-白玉片(板)状岩构造侵蚀高山-山原区(Ⅰ)第96-97页
        5.3.2 昌都-芒康岩浆岩-碎屑岩构造侵蚀-剥蚀山原-高原区(Ⅱ)第97-99页
        5.3.3 类乌齐-左贡片状结晶岩-层状岩剥蚀高原区(Ⅲ)第99-100页
        5.3.4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块状岩浆岩构造剥蚀-侵蚀高原区(Ⅳ)第100-101页
        5.3.5 高喜马拉雅构造剥蚀板状结晶岩极高山区(Ⅴ)第101-102页
    5.4 工程地质分区综合评价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体异常行为识别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医疗行业3D打印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