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3-15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3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5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5-18页 |
1.3.1 碳类材料 | 第16-17页 |
1.3.2 合金类材料 | 第17-18页 |
1.3.3 过渡金属氧化物类材料 | 第18页 |
1.3.4 氮化物类材料 | 第18页 |
1.4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 | 第18-26页 |
1.4.1 石墨烯简介 | 第18-19页 |
1.4.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1.4.3 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4.4 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5 掺杂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5 本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6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1 相关药品 | 第28页 |
2.2 相关仪器 | 第28-29页 |
2.3 材料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9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9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9页 |
2.3.4 拉曼光谱 | 第29-30页 |
2.3.5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0页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2.4.1 电极的制备 | 第30页 |
2.4.2 电池的组装 | 第30页 |
2.4.3 循环伏安法 | 第30-31页 |
2.4.4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1页 |
2.4.5 电化学交流阻抗图谱测试 | 第31-32页 |
第3章 不同掺杂位置的碘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不同掺杂位置的碘掺杂石墨烯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中央碘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3页 |
3.2.3 边缘碘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3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3.4.1 CIG和EIG样品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第34-35页 |
3.4.2 CIG和EIG样品的合成机理 | 第35-36页 |
3.4.3 CIG和EIG样品表面元素成份和官能团表征 | 第36-38页 |
3.4.4 CIG和EIG样品形貌表征 | 第38-39页 |
3.4.5 CIG和EIG样品的储锂性能 | 第39-41页 |
3.4.6 CIG负极储锂性能提高机理分析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不同掺杂量的碘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不同掺杂量的碘掺杂石墨烯的制备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4.3.1 掺杂量对石墨烯中碘的掺杂形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掺杂量对碘掺杂石墨烯层间距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掺杂量对碘掺杂石墨烯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4 I-RGO_(0.0025),I-RGO_(0.01)和I-RGO_(0.02)样品的储锂性能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