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土—桩—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上部结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模型与研究方法 | 第15-23页 |
2.1 上部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15-16页 |
2.1.1 层模型 | 第15页 |
2.1.2 杆系模型 | 第15-16页 |
2.2 上部结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 第16-19页 |
2.2.1 SR模型(Swing-Rocking Model) | 第16页 |
2.2.2 多质点系模型 | 第16-17页 |
2.2.3 有限元模型 | 第17-18页 |
2.2.4 Winkler地基梁模型 | 第18-19页 |
2.3 上部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3.1 原位观测法 | 第19页 |
2.3.2 模型试验 | 第19-20页 |
2.3.3 理论分析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上部结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在ANSYS中的实现 | 第23-33页 |
3.1 有限元软件ANSYS概述 | 第23页 |
3.2 本文建模时选用的单元 | 第23-26页 |
3.3 不同单元类型的连接问题 | 第26-27页 |
3.4 模型计算流程及结构动力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3.4.1 模型计算流程 | 第27页 |
3.4.2 模态分析(Modal) | 第27页 |
3.4.3 瞬态分析(Transient) | 第27-28页 |
3.5 阻尼的确定 | 第28页 |
3.6 土体参数的确定 | 第28-30页 |
3.7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原则 | 第30-3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土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 | 第33-47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3-35页 |
4.2 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分析不同工况下结构的自振周期 | 第35-36页 |
4.2.2 分析不同工况下结构的振型 | 第36-38页 |
4.3 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 第38-45页 |
4.3.0 不同工况下上部结构的位移时程分析 | 第38-40页 |
4.3.1 不同工况下上部结构的速度时程分析 | 第40-41页 |
4.3.2 不同工况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41-43页 |
4.3.3 不同工况下上部结构的内力分析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地震作用下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参数化分析 | 第47-63页 |
5.1 桩径尺寸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47-55页 |
5.1.1 不同桩径下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47-50页 |
5.1.2 地震作用下桩径尺寸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0-55页 |
5.1.2.1 地震作用下桩径变化对上部结构位移的影响 | 第50-51页 |
5.1.2.2 地震作用下桩径变化对上部结构速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5.1.2.3 地震作用下桩径变化对上部结构加速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5.1.2.4 地震作用下桩径变化对上部结构剪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 地基土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第55-62页 |
5.2.1 不同地基土刚度下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55-56页 |
5.2.2 地震作用下地基土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6-62页 |
5.2.2.1 地震作用下地基土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位移的影响 | 第56-58页 |
5.2.2.2 地震作用下地基土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速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2.3 地震作用下地基土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加速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2.4 地震作用下地基土刚度变化对上部结构剪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