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论文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6页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0.1.1 选题背景第9页
        0.1.2 论文研究目的第9页
        0.1.3 理论与现实意义第9-10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0.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0.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0.3 主要研究方法第15页
    0.4 理论创新第15-16页
1.马克思哲学理解麦金太尔德性理论三种视域第16-27页
    1.1 实践性视域第16-19页
        1.1.1 马克思的实践内涵第16-17页
        1.1.2 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第17-19页
    1.2 历史性视域第19-24页
        1.2.1 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性第19-20页
        1.2.2 麦金太尔德性的历史沿革第20-22页
        1.2.3 麦金太尔德性的历史性第22-24页
    1.3 社会性视域第24-27页
        1.3.1 马克思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性第24-25页
        1.3.2 麦金太尔德性的社会性第25-27页
2.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第27-37页
    2.1 追寻德性的原因第27-30页
        2.1.1 情感主义盛行第27-29页
        2.1.2 启蒙运动和功利主义影响第29-30页
        2.1.3 传统德性的失落第30页
    2.2 德性的三个层面第30-34页
        2.2.1 善的概念第31-32页
        2.2.2 个人的善第32-33页
        2.2.3 共同体的善第33-34页
    2.3 通过新型社会关系恢复德性第34-37页
        2.3.1 新型社会共同体第34-35页
        2.3.2 新型社会共同体的要求第35-37页
3 麦金太尔拯救德性危机的意义和局限第37-42页
    3.1 理论意义第37-39页
        3.1.1 丰富马克思道德内容第37-38页
        3.1.2 为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启示第38-39页
    3.2 理论的局限第39-42页
        3.2.1 社会现状批判过于激进第40页
        3.2.2 社会共同体期望过高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开放背景下罗尔斯正义观及其中国价值
下一篇:湖南省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