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研究内容及章节阶段安排 | 第20-22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行为运筹的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3-37页 |
2.1 复杂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串行工程 | 第23页 |
2.1.2 并行工程 | 第23-24页 |
2.1.3 优化设计 | 第24-26页 |
2.2 任务变更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6-31页 |
2.2.1 任务变更的机理 | 第26-28页 |
2.2.2 任务变更的流程 | 第28-30页 |
2.2.3 任务变更的协调 | 第30-31页 |
2.3 行为运筹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31-35页 |
2.3.1 行为运筹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2.3.2 行为运筹研究的解决方法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的识别 | 第37-45页 |
3.1 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的诱因 | 第37-39页 |
3.1.1 客户需求变更 | 第37页 |
3.1.2 企业需求变更 | 第37-38页 |
3.1.3 非市场因素需求变更 | 第38-39页 |
3.2 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的识别 | 第39-41页 |
3.2.1 识别的原则 | 第39-40页 |
3.2.2 识别的流程 | 第40-41页 |
3.3 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的类别 | 第41-44页 |
3.3.1 基于时间视角分类 | 第43页 |
3.3.2 基于性质视角分类 | 第43-44页 |
3.3.3 基于原因视角分类 | 第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行为运筹的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倾向性决策方法研究 | 第45-51页 |
4.1 各决策主体心理风险感知的分析 | 第45-47页 |
4.1.1 客户心理风险感知分析 | 第45-46页 |
4.1.2 企业决策主体心理风险感知分析 | 第46页 |
4.1.3 设计主体心理风险感知分析 | 第46-47页 |
4.2 基于行为运筹的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倾向性决策方法 | 第47-50页 |
4.2.1 价值函数的表示 | 第47-48页 |
4.2.2 权系数的选取标准 | 第48-49页 |
4.2.3 设计变更不满意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扰动决策优化模型 | 第51-63页 |
5.1 问题描述与界定 | 第51页 |
5.2 变量及参数说明 | 第51-52页 |
5.3 基于优先权的变更决策扰动度量函数 | 第52-53页 |
5.3.1 客户优先变更决策干扰的度量 | 第52页 |
5.3.2 企业决策者变更决策干扰的度量 | 第52-53页 |
5.3.3 设计主体变更决策干扰的度量 | 第53页 |
5.4 复杂产品设计任务变更决策优化模型 | 第53-54页 |
5.5 产品设计任务变更扰动决策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第54-61页 |
5.5.1 仿真实验 | 第57-61页 |
5.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A.Matlab核心编码 | 第73-75页 |
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 第75页 |
C.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