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1 作物驯化 | 第9-12页 |
1.1.1 驯化综合征 | 第9页 |
1.1.2 作物主要驯化基因研究 | 第9-12页 |
1.2 高粱进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高粱的生物学属性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2 高粱种质资源多样性 | 第13-15页 |
1.2.3 高粱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种子落粒性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植物器官脱落的生理特征 | 第16-17页 |
1.3.2 植物器官脱落与激素的关系 | 第17页 |
1.3.3 种子落粒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4 高粱落粒性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4 种子休眠性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1 影响种子休眠的因素 | 第19页 |
1.4.2 种子休眠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立体依据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粱落粒基因Sh-B140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 第22-5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2.1.1 群体构建 | 第22页 |
2.1.2 表型鉴定 | 第22页 |
2.1.3 DNA提取 | 第22页 |
2.1.4 基因型分析 | 第22-23页 |
2.1.5 载体的构建 | 第23-29页 |
2.1.7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29页 |
2.1.8 GFP检测 | 第29页 |
2.1.9 RNA提取及表达分析 | 第29-30页 |
2.1.10 扫描电镜的观察 | 第30-31页 |
2.1.11 石蜡组织切片 | 第31页 |
2.1.12 酵母双杂 | 第31-33页 |
2.1.13 序列测定和蛋白结构分析 | 第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50页 |
2.2.1 表型观察与遗传分析 | 第33-34页 |
2.2.2 高粱小穗离层的石蜡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34-36页 |
2.2.3 落粒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36页 |
2.2.4 落粒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 | 第36-38页 |
2.2.5 蛋白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2.2.6 Sh-B140的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2.2.7 Sh-B140的遗传互补 | 第40-45页 |
2.2.8 Sh-B140的表达分析 | 第45-46页 |
2.2.9 Sh-B140的亚细胞定位 | 第46-47页 |
2.2.10 Sh-B140与Sh1和SpWRKY的互作 | 第47-48页 |
2.2.11 外源乙烯对Sh-B140表达的影响 | 第48-49页 |
2.2.12 Sh-B140对离层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 讨论 | 第50-53页 |
2.3.1 高粱小穗离层不同发育时期的比较 | 第50页 |
2.3.2 Sh-B140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50-52页 |
2.3.3 Sh-B140的鉴定为揭示高粱落粒驯化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 第52-53页 |
第三章 高粱种子休眠性鉴定及QTL分析 | 第53-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3.1.2 田间种植 | 第53页 |
3.1.3 种子休眠性的检测 | 第53页 |
3.1.4 DNA提取 | 第53页 |
3.1.5 基因型分析 | 第53-54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3.2.1 高粱品种的休眠性鉴定 | 第54页 |
3.2.2 高粱种子休眠性QTL检测 | 第54-56页 |
3.3 讨论 | 第56-58页 |
3.3.1 高粱品种休眠性的鉴定 | 第56-57页 |
3.3.2 高粱休眠性QTL与以往定位结果比较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