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走交通环境下基于车间通信的协作式绿色驾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绿色驾驶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文工作 | 第19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模型综述 | 第21-30页 |
2.1 车辆跟驰模型 | 第21-25页 |
2.1.1 Pipes&Forbes模型 | 第21-22页 |
2.1.2 刺激-反应模型 | 第22-23页 |
2.1.3 安全距离模型 | 第23页 |
2.1.4 生理-心理模型 | 第23-25页 |
2.1.5 模糊逻辑模型 | 第25页 |
2.2 排放模型 | 第25-29页 |
2.2.1 MOBILE模型 | 第26页 |
2.2.2 EMFAC模型 | 第26-27页 |
2.2.3 CMEM模型 | 第27-28页 |
2.2.4 VT-Micro模型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协作式交通波动平滑建议速度算法设计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30-32页 |
3.2.1 问题 | 第31页 |
3.2.2 假设 | 第31页 |
3.2.3 目标 | 第31-32页 |
3.3 Newell跟驰模型分析 | 第32-35页 |
3.3.1 车辆的一般运动行为 | 第32-34页 |
3.3.2 车辆的安全限制速度 | 第34页 |
3.3.3 车辆的紧随判定公式 | 第34-35页 |
3.4 一周期平均速度的计算 | 第35-38页 |
3.4.1 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选取 | 第35-36页 |
3.4.2 车速变化振荡频率的估计 | 第36-38页 |
3.4.3 车辆速度波动周期的提取 | 第38页 |
3.5 算法流程及设计 | 第38-42页 |
3.5.1 安全限制速度计算 | 第39页 |
3.5.2 波动周期提取 | 第39-40页 |
3.5.3 均速计算 | 第40页 |
3.5.4 动态跟随 | 第40页 |
3.5.5 指数平滑 | 第40-41页 |
3.5.6 车间协作 | 第41-42页 |
3.5.7 速度选择 | 第42页 |
3.6 仿真实验 | 第42-47页 |
3.6.1 仿真平台及参数设置 | 第42-43页 |
3.6.2 仿真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43页 |
3.6.3 单车跟随情况下的算法性能 | 第43-45页 |
3.6.4 多车协作情况下的算法性能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制动减速度的波动平滑算法研究 | 第48-57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问题与意义 | 第48-49页 |
4.3 跟驰制动过程分析 | 第49-51页 |
4.4 算法改进 | 第51-52页 |
4.4.1 安全限制速度 | 第51页 |
4.4.2 动态跟随 | 第51-52页 |
4.5 仿真实验 | 第52-56页 |
4.5.1 仿真参数和评价指标 | 第52页 |
4.5.2 单车跟随情况下的算法性能 | 第52-55页 |
4.5.3 多车协作情况下的算法性能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