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RGSV和RRSV与水稻内源茉莉酸变化的关系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30页
    1.1 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 virus,RGSV)和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ragged stunt virus, RRSV)的研究概况第12-15页
        1.1.1 RGSV和RRSV的发生与危害第12页
        1.1.2 RGSV和RRSV病毒的形态与特性第12-13页
        1.1.3 RGSV和RRS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第13-14页
        1.1.4 防治策略第14-15页
    1.2 褐飞虱对RGSV和RRSV的传播与获取第15-17页
        1.2.1 褐飞虱危害后水稻的症状第15-16页
        1.2.2 褐飞虱传毒能力的研究第16页
        1.2.3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第16-17页
    1.3 植物茉莉酸的研究进展第17-25页
        1.3.1 茉莉酸的发现及其结构第17-18页
        1.3.2 茉莉酸类的生理作用第18-21页
        1.3.3 茉莉酸的生物合成第21页
        1.3.4 茉莉酸生物合成中的相关基因第21-25页
    1.4 本研究的核心技术第25-28页
        1.4.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第25-26页
        1.4.2 荧光定量PCR第26-27页
        1.4.3 酵母双杂交第27-28页
        1.4.4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第2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水稻草状矮化病毒和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胁迫下茉莉酸含量第30-41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实验材料第30-31页
        2.2.1 植物材料及试剂第30-31页
        2.2.2 实验仪器第31页
        2.2.3 实验检测RGSV和RRSV的引物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4页
        2.3.1 水稻RNA提取及阳性植株的检测第31-33页
        2.3.2 标品配置及HPLC-MS的条件第33-34页
        2.3.3 茉莉酸的提取与纯化第3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2.4.1 RGSV和RRSV病株的检测第34-36页
        2.4.2 茉莉酸的定性与定量第36-40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40-41页
第三章 RGSV和RRSV对水稻内源茉莉酸合成及诱导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41-6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实验材料第41-42页
        3.2.1 植物材料及试剂第41页
        3.2.2 实验仪器第41-42页
    3.3 荧光定量方法第42-44页
        3.3.1 RT-qPCR引物设计原则第42页
        3.3.2 荧光定量cDNA模板第42页
        3.3.3 RT-qPCR引物的筛选第42-43页
        3.3.4 内参基因选择——绘制标曲第43页
        3.3.5 水稻JA合成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第43-4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4-57页
        3.4.1 RT-qPCR引物筛选第44页
        3.4.2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标准曲线第44-50页
        3.4.3 茉莉酸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第50-57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57-61页
        3.5.1 RGSV和RRSV中LOX基因家族表达量结果分析第57-58页
        3.5.2 JA合成关键中间酶基因OsAOS1、OsAOS2、OsAOC表达量结果分析第58-59页
        3.5.3 过氧化物酶体中OPR基因家族及OsACX1表达量结果分析第59页
        3.5.4 胞液中OsJMT1表达量结果分析第59-60页
        3.5.5 OsHPL3——生成GLVs相关基因第60-61页
第四章 酵母双杂交检测JA代谢酶相关基因与病毒基因间互作情况第61-80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实验材料第61-62页
        4.2.1 材料及试剂第61-62页
        4.2.2 实验仪器第62页
    4.3 方法第62-69页
        4.3.1 酵母载体的构建第62-66页
        4.3.2 酵母AH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6-67页
        4.3.3 重组质粒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第67-68页
        4.3.4 蛋白互作的检测第68-69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4.4.1 目的基因扩增及中间载体连接第69页
        4.4.2 终载体连接及重组质粒菌液PCR鉴定第69-71页
        4.4.3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第71-73页
        4.4.4 JA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OsAOC、OsACX1、OsJMT1、OsHPL3与RGSV及RRSV病毒蛋白间的互作检测第73-77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77-80页
第五章 农杆菌介导的OsJMT1基因遗传转化第80-91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实验材料第80-81页
        5.2.1 材料及试剂第80页
        5.2.2 实验仪器第80-81页
    5.3 RNAi载体及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1-85页
        5.3.1 RNAi载体的构建第81-82页
        5.3.2 过表达载体构建第82-83页
        5.3.3 RNAi及过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第83-84页
        5.3.4 水稻快速遗传转化——农杆菌介导法第84-85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85-90页
        5.4.1 RNAi载体构建第85-88页
        5.4.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8-90页
    5.5 小结与讨论第90-9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6.1 总结第91页
    6.2 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1页
附录一 荧光定量基因登录号及引物设计序列第101-103页
附录二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第103-106页
附录三 本文所用的植物表达载体第106-109页
附录四 酵母培养基的配制第109-111页
附录五 转基因培养基的配制第111-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系杂交水稻抗性淀粉的研究
下一篇:白黄链霉菌TD-1抑制番茄灰霉病菌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