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4页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研究方法与自我评价第11-12页
    四、相关概念的学术界定第12-14页
第一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基本依据第14-21页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理论依据第14-16页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作用第14-15页
        二、关于青年的教育和培养第15页
        三、关于青年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第15-16页
        四、关于青年的组织和领导第16页
    第二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现实依据第16-21页
        一、政治需求:巩固政治统治第17-18页
        二、经济需求:发展社会经济第18-19页
        三、意识形态需求: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第19-21页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内容与特点第21-35页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第21-31页
        一、形势任务教育第21-23页
        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第23-25页
        三、科学文化教育第25-28页
        四、道德法制教育第28-29页
        五、社会价值观教育第29-31页
    第二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显著特点第31-35页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第31-32页
        二、注重“群众运动”方式第32-33页
        三、存在非均衡化发展格局第33-34页
        四、呈现“主体性”自觉态势第34-35页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方法与载体第35-44页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方法选择第35-38页
        一、理论教育方法第35-36页
        二、实践教育方法第36页
        三、典型教育方法第36-37页
        四、自我教育方法第37-38页
    第二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载体运用第38-44页
        一、活动载体第38-39页
        二、大众传媒载体第39-40页
        三、会议载体第40-41页
        四、文化载体第41-42页
        五、组织载体第42-44页
第四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评析第44-52页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历史贡献第44-46页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中国化第44-45页
        二、奠定了国家转型的社会基础第45页
        三、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后备力量第45-46页
    第二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局限性第46-49页
        一、教育内容存在泛政治化倾向第46-47页
        二、教育方式呈现简单粗糙色彩第47-48页
        三、教育过程存在急于求成倾向第48-49页
    第三节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的当代启示第49-52页
        一、坚持思想、道德凝聚——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教育引导第49-50页
        二、坚持组织、服务凝聚——用“同心多层”组织体系覆盖多样化青年群体第50-51页
        三、坚持事业、文化凝聚——用实践活动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建功成才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后记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农民土地依恋的代际差异及其变革--以黑龙江省T村为例
下一篇:东源县村级组织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