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15-17页 |
(一)土生华人 | 第15页 |
(二)社会记忆 | 第15-16页 |
(三)文化传承 | 第16-17页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7-21页 |
(一)理论关照 | 第17-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及相关背景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狮子桥村概况 | 第21-27页 |
一、地理位置与区划 | 第21页 |
二、人口构成与民族关系 | 第21-24页 |
三、经济生活与基础设施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狮子桥村的历史溯源与名称由来 | 第27-30页 |
一、狮子桥 | 第27-29页 |
二、狮子桥村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狮子桥村土生华人的沧桑史 | 第30-52页 |
第一节 法国殖民时期至西哈努克时期(1863-1970) | 第30-36页 |
一、潮汕移民的南来 | 第30-33页 |
二、潮汕移民与码头酒厂公司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朗诺政权时期(1970-1975) | 第36-39页 |
一、码头酒厂公司的解散 | 第36-38页 |
二、定居狮子桥村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红色高棉时期(1975-1978) | 第39-44页 |
一、生死逃离的岁月 | 第39-41页 |
二、迁居茶胶省或马徳望省 | 第41-44页 |
第四节 金边政权时期(1979-1993) | 第44-48页 |
一、聚居一处,集体生活 | 第44-46页 |
二、组建狮子桥村 | 第46-48页 |
第五节 王国政府时期(1993-) | 第48-51页 |
一、土地资源紧张,迁出道路两旁 | 第48-49页 |
二、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狮子桥村土生华人的生计方式 | 第52-67页 |
第一节 土生华人的生计变迁 | 第52-63页 |
一、从“华工”到“肩挑小贩” | 第52-53页 |
二、从“肩挑小贩”到“全民皆农” | 第53-55页 |
三、从“全民皆农”到“半农半商” | 第55-58页 |
四、从“半农半商”到“自谋出路” | 第58-63页 |
第二节 生计方式的特征 | 第63-65页 |
一、粗放型的农业家庭经营 | 第63-64页 |
二、新一代土生华人从业的多样化 | 第64-65页 |
三、低度的劳动分工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狮子桥村土生华人语言与姓名的使用 | 第67-80页 |
第一节 土生华人的语言使用 | 第67-72页 |
一、家庭语言使用 | 第67-69页 |
二、学校、社会语言使用 | 第69-72页 |
第二节 土生华人的姓名习俗变化 | 第72-78页 |
一、老一辈的姓名 | 第72-74页 |
二、新一代的姓名 | 第74-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狮子桥村土生华人住宅、饮食和服饰的演变 | 第80-100页 |
第一节 土生华人住宅的变化 | 第80-89页 |
一、从“简陋的落地屋”到“朴质的矮脚屋” | 第80-82页 |
二、从“朴质的矮脚屋”到“‘V’型屋顶的落地屋” | 第82-86页 |
三、从“‘V’型屋顶的落地屋”到“高脚屋” | 第86-89页 |
第二节 土生华人饮食结构的变化 | 第89-95页 |
一、饮食习惯的变化 | 第89-91页 |
二、食品内容的扬与弃 | 第91-95页 |
第三节 土生华人服饰的变化 | 第95-98页 |
一、纱笼、筒裙与裤子 | 第95-97页 |
二、水布与人字鞋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狮子桥村土生华人的人生礼仪 | 第100-122页 |
第一节 诞生礼俗 | 第100-103页 |
一、生育观念 | 第100-101页 |
二、生育习俗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婚嫁礼俗 | 第103-112页 |
一、婚姻类型的变迁 | 第103-109页 |
二、婚礼仪式的展演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丧葬礼俗 | 第112-120页 |
一、丧葬方式的选择 | 第113-118页 |
二、葬礼仪式 | 第118-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狮子桥村土生华人的宗教信仰 | 第122-137页 |
第一节 原乡的祖先与神灵崇拜 | 第122-127页 |
一、祖先崇拜 | 第122-125页 |
二、家厅内的土地神 | 第125-126页 |
三、坟地后的土地之神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涅徳瓦达”信仰 | 第127-135页 |
一、高棉人的“涅徳瓦达”信仰 | 第127-131页 |
二、土生华人的“涅徳瓦达”信仰 | 第131-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结论 | 第137-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后记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