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基本问题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基本内涵 | 第10-12页 |
一、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特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 | 第12-16页 |
一、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主体地位 | 第13-14页 |
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直接责任人中的地位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 | 第16-18页 |
一、学界主要观点 | 第16-17页 |
二、本文观点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承担依据及阻却因素 | 第18-21页 |
一、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和基础 | 第19页 |
二、实施适法行为期待不可能时的刑事责任阻却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认定条件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主体要件 | 第21-23页 |
一、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必须为单位内部成员 | 第21-22页 |
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通常为一般工作人员 | 第22页 |
三、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关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主观要件 | 第23-26页 |
一、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罪过形式包括故意和过失 | 第23-24页 |
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主观上知道或应当知道行为违法 | 第24-25页 |
三、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过失限于业务明显过失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行为要件 | 第26-30页 |
一、对“积极性”的理解 | 第27页 |
二、对“参与实施”的理解 | 第27-28页 |
三、执行的是“单位意志” | 第28-30页 |
四、应排除一般的履行职务行为 | 第30页 |
第四节 结果要件 | 第30-32页 |
一、行为对单位犯罪具有关键作用 | 第30-31页 |
二、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