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长三角地区含碳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含碳气溶胶的测定第10-11页
        1.2.2 含碳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第11-12页
        1.2.3 含碳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第12-13页
        1.2.4 含碳气溶胶的来源解析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第15-20页
    2.1 观测点与观测时间第15-16页
    2.2 仪器介绍第16-17页
        2.2.1 Anderson 9级撞击式采样器及Model 2001 A热/光碳分析仪第16-17页
    2.3 污染物来源分析的模型介绍第17-20页
        2.3.1 后向轨迹模型第17页
        2.3.2 潜在源贡献(PSCF)分析法第17-18页
        2.3.3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第18-20页
第三章 南京含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第20-34页
    3.1 含碳气溶胶的季节分布特征第20-25页
        3.1.1 OC与其组分(OC_(1~4),OPC)的季节分布特征第20-22页
        3.1.2 EC与其组分(Char-EC,Soot-EC)的季节分布特征第22-24页
        3.1.3 与其他城市对比第24-25页
    3.2 含碳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第25-29页
        3.2.1 OC与其组分(OC_(1~4),OP)的粒径分布特征第25-26页
        3.2.2 EC与其组分(Char-EC,Soot-EC)的粒径分布特征第26-27页
        3.2.3 OC与EC的平均几何直径变化特征第27-29页
    3.3 气象条件对含碳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第29-31页
    3.4 二次有机碳的浓度计算第31-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含碳气溶胶的来源解析第34-49页
    4.1 相关性研究第34-36页
    4.2 比值判断法第36-38页
    4.3 碳谱分析法第38-39页
    4.4 污染物来源的模型分析法第39-48页
        4.4.1 后向轨迹分析第39-44页
        4.4.2 潜在源区分析第44-46页
        4.4.3 潜在源区贡献分析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冬季一次典型区域重污染过程分析第49-60页
    5.1 污染过程概述第49-51页
    5.2 污染期间含碳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第51-54页
    5.3 污染期间OC和EC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第54-55页
    5.4 来源解析第55-58页
        5.4.1 OC、EC相关性讨论第55-56页
        5.4.2 后向轨迹分析第56-58页
        5.4.3 基本碳组分分析第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主要结论第60-61页
    6.2 创新点第61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作者简介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阳市污水处理厂硫自养反硝化生物滤池协同铁盐化学除磷深度处理工程技术应用
下一篇:利用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制作水稻育苗基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