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5-27页 |
0.1 水环境问题现状 | 第15-16页 |
0.2 脱氮除磷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0.2.1 脱氮工艺研究 | 第16-17页 |
0.2.2 除磷工艺研究 | 第17-18页 |
0.2.3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0.3 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0.4 复合电子供体协同强化污水深度脱氮技术 | 第20-24页 |
0.4.1 硫自养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0.4.2 基于硫自养反硝化深度脱氮除磷研究 | 第22-24页 |
0.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0.5.1 主要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0.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1章 中试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1.1 进水水质与分析指标及方法 | 第27-28页 |
1.1.1 进水水质 | 第27-28页 |
1.1.2 主要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8页 |
1.2 中试装置与材料 | 第28-33页 |
1.2.1 中试装置 | 第28-31页 |
1.2.2 中试材料 | 第31-33页 |
第2章 异养反硝化与硫自养反硝化滤池脱氮性能对比 | 第33-51页 |
2.1 实验条件 | 第33页 |
2.2 接种排泥法挂膜启动 | 第33-35页 |
2.3 脱氮性能对比研究 | 第35-39页 |
2.3.1 脱氮效果对比 | 第35-37页 |
2.3.2 延程水质变化 | 第37-39页 |
2.4 反冲洗过程和恢复能力比较 | 第39-44页 |
2.4.1 水头损失变化情况 | 第40-42页 |
2.4.2 恢复过程处理效果变化 | 第42-44页 |
2.5 其他相关基本控制项目变化 | 第44-48页 |
2.5.1 化学需氧量COD | 第44-46页 |
2.5.2 pH和悬浮物SS | 第46-47页 |
2.5.3 硫酸盐和硫化物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3章 固定条件下DN滤池和SDN滤池综合性能对比 | 第51-69页 |
3.1 实验条件与分析方法 | 第51-54页 |
3.1.1 滤池水力特性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3.1.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和群落结构 | 第53-54页 |
3.2 滤池长时间不反洗处理效果对比 | 第54-56页 |
3.3 滤池反冲洗前后水力特性研究 | 第56-59页 |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 第59-65页 |
3.4.1 微生物多样性(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59-60页 |
3.4.2 菌群结构特征分析 | 第60-65页 |
3.5 经济性和工程应用分析 | 第65-68页 |
3.5.1 经济成本分析 | 第65-67页 |
3.5.2 工程应用分析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硫自养反硝化协同铁化学除磷深度处理工艺 | 第69-93页 |
4.1 二期实验说明 | 第69-72页 |
4.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69-71页 |
4.1.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71页 |
4.1.3 实验目的 | 第71-72页 |
4.2 硫/低品位铁尾矿复合生物滤池脱氮除磷效果 | 第72-79页 |
4.2.1 成熟滤料接种启动 | 第72-73页 |
4.2.2 HRT对复合滤池脱氮效果影响 | 第73-75页 |
4.2.3 HRT对复合滤池除磷效果影响 | 第75页 |
4.2.4 水头损失变化 | 第75-76页 |
4.2.5 pH和硫化物变化 | 第76-79页 |
4.3 投加硫酸亚铁对SDN滤池脱氮除磷效果影响 | 第79-85页 |
4.3.1 投加系数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2 投加系数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3 系统其他相关指标变化 | 第83-85页 |
4.4 HRT和碱度对S-Fe滤池脱氮除磷效果影响 | 第85-90页 |
4.4.1 HRT对S-Fe滤池脱氮除磷效果影响 | 第86-88页 |
4.4.2 碱度对S-Fe滤池脱氮除磷效果影响 | 第88-89页 |
4.4.3 HRT和碱度对S-Fe滤池出水硫化物的影响 | 第89-90页 |
4.5 效果对比和经济成本分析 | 第90-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5.1 结论 | 第93-94页 |
5.2 进一步工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