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清代丽江科举文人诗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3页
    一、选题缘由第9-11页
    二、研究综述及意义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2页
        (二)个案研究法第12页
        (三)文史结合研究法第12-13页
第一章 清代丽江教育的兴盛与科举的相互促进第13-30页
    第一节 明代木氏土司的家族教育对丽江教育和文化的影响第13-15页
        一、木氏土司对丽江的贡献第13-14页
        二、木氏土司的向学之风第14-15页
    第二节 改土归流后丽江庙学和书院的建立对丽江科举发展的影响第15-19页
        一、庙学第16-18页
        二、书院第18-19页
    第三节 清代丽江科举文人的界定及存诗整理第19-22页
    第四节 清代丽江杨氏科举家族诗歌研究第22-30页
        一、“孝廉方正”杨氏科举家族的兴起第22-23页
        二、杨氏科举家族诗歌内容第23-27页
        三、谦恭守孝的家族品德传承第27-30页
第二章 清代丽江科举文人诗集举要第30-49页
    第一节 牛焘与《寄秋轩吟草》第30-38页
        一、百年身世半蹉跎,万事无心逐逝波第30-31页
        二、牛焘的诗歌内容第31-35页
        三、牛焘诗歌的意象第35-37页
        四、牛焘诗歌的文化意蕴第37-38页
    第二节 马之龙与《雪楼诗钞》第38-44页
        一、我有宝刀无处用,霜风锈涩不堪御。第38-39页
        二、马之龙诗歌内容第39-42页
        三、耿直豪放、坚贞高洁的“雪山居士”形象第42-44页
    第三节 李玉湛与《一笑先生诗文集》第44-49页
        一、李玉湛前期的诗歌创作第44-45页
        二、李玉湛后期诗歌创作第45-46页
        三、前后期诗歌对比第46-49页
第三章 清代丽江科举文人群的交游与创作追求第49-62页
    第一节 嘉庆年间以“牛马杨桑”为首的诗人群第49-57页
        一、质朴淳真的诗作追求第50-51页
        二、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第51-54页
        三、淡泊闲适的处世心态第54-57页
    第二节 咸丰年间三杨与李玉湛的交游第57-62页
        一、投笔从戎的决心与壮举第58-60页
        二、热忱的爱国主义精神第60页
        三、边疆乡村生活剪影第60-62页
第四章 清代丽江科举文人诗歌的文学与文化价值第62-76页
    第一节 对中原文化的学习第62-66页
        一、风俗第62-64页
        二、宗教信仰第64-65页
        三、对儒家文化的学习第65-66页
    第二节 丽江民风民俗的活化石第66-71页
        一、表现丽江的独特风光第66-68页
        二、展现纳西族民俗风情第68-71页
    第三节 “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与认同的表率第71-76页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昂扬向上的诗歌风格第71-72页
        二、对事物的理性反思第72-74页
        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升华第74-76页
结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的道士书写研究
下一篇:论林语堂“语丝社”时期的散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