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饱和软黄土地层地铁隧道暗挖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饱和软黄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地下水荷载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注浆加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 | 第19-28页 |
2.1 饱和软黄土施工风险 | 第19-20页 |
2.1.1 饱和软黄土概况 | 第19页 |
2.1.2 饱和软黄土地段施工风险 | 第19-20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20-25页 |
2.2.1 设计概况 | 第20页 |
2.2.2 工程环境 | 第20-22页 |
2.2.3 工程地质 | 第22-24页 |
2.2.4 施工现场 | 第24-25页 |
2.3 工程的重难点及遇到的主要技术难题 | 第25-27页 |
2.3.1 工程的重难点分析 | 第25页 |
2.3.2 主要技术难题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饱和软黄土地层注浆加固区水压力计算 | 第28-44页 |
3.1 饱和软黄土地层注浆法合理性分析 | 第28-36页 |
3.1.1 常见地层超前加固技术 | 第28-32页 |
3.1.2 超前加固技术适用条件比较 | 第32-33页 |
3.1.3 超前加固技术加固机理比较 | 第33-35页 |
3.1.4 超前加固技术工效与经济比较 | 第35-36页 |
3.2 注浆加固区水压力计算 | 第36-40页 |
3.2.1 地下水荷载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36页 |
3.2.2 衬砌水压力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3.2.3 衬砌水压力计算公式 | 第38-40页 |
3.3 注浆对衬砌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饱和软黄土地层帷幕注浆加固数值模拟 | 第44-82页 |
4.1 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4-49页 |
4.1.1 本构模型选取 | 第44页 |
4.1.2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4.1.3 基本假定及参数选取 | 第45-48页 |
4.1.4 数值模拟工况设计 | 第48-49页 |
4.2 隧道开挖模拟 | 第49-52页 |
4.2.1 注浆区水压力折减模拟 | 第49-51页 |
4.2.2 隧道开挖及支护模拟 | 第51-52页 |
4.3 地表及围岩变形分析 | 第52-62页 |
4.3.1 地表水平位移规律 | 第52-53页 |
4.3.2 地表纵向位移规律 | 第53-54页 |
4.3.3 注浆工况围岩变形规律 | 第54-60页 |
4.3.4 降水工况围岩变形规律 | 第60-62页 |
4.4 隧道衬砌受力分析 | 第62-70页 |
4.4.1 衬砌水压力分析 | 第62-63页 |
4.4.2 衬砌受力特性分析 | 第63-70页 |
4.5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 第70-80页 |
4.5.1 衬砌危险部位分析 | 第71-73页 |
4.5.2 各工况衬砌安全系数变化规律 | 第73-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 第82-92页 |
5.1 监测目的及监测等级 | 第82-83页 |
5.1.1 监测目的 | 第82页 |
5.1.2 监测等级 | 第82-83页 |
5.2 监测项目及其控制标准 | 第83-84页 |
5.2.1 监测项目 | 第83页 |
5.2.2 监测精度及控制标准 | 第83-84页 |
5.3 测点布设 | 第84-87页 |
5.3.1 地表沉降监测 | 第84-86页 |
5.3.2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 第86-87页 |
5.4 现场数据分析 | 第87-90页 |
5.4.1 地表沉降数据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87-89页 |
5.4.2 周边建筑物沉降数据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89-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