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57页 |
1.1 脱除天然气中酸性气体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2 天然气净化技术手段概论 | 第14-19页 |
1.2.1 天然气脱硫技术手段 | 第14-17页 |
1.2.2 天然气脱碳技术手段 | 第17-19页 |
1.3 离子液体概论 | 第19-22页 |
1.4 离子液体吸收酸性气体(H_2S+CO_2)的研究 | 第22-38页 |
1.4.1 离子液体吸收H_2S的研究 | 第23-26页 |
1.4.2 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研究 | 第26-3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思路及意义 | 第38-42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8-39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39-41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7页 |
第二章 多Lewis碱功能化质子型离子液体吸收H2S | 第57-80页 |
2.1 引言 | 第57-5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59-60页 |
2.2.2 MLB-PILs的合成 | 第60页 |
2.2.3 MLB-PILs的表征 | 第60-61页 |
2.2.4 MLB-PILs溶液对H_2S吸收容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62-74页 |
2.3.1 MLB-PILs结构表征结果 | 第62-63页 |
2.3.2 MLB-PILs 50wt%水溶液对H2S的吸收容量 | 第63-66页 |
2.3.3 MLB-PILs 50wt%水溶液吸收H2S的热力学性能 | 第66-73页 |
2.3.4 MLB-PILs体系的再生性能 | 第73-74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第三章 质子型离子液体作MDEA“信使”快速吸收CO_2 | 第80-109页 |
3.1 引言 | 第80-8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82页 |
3.2.2 PIL及其配方溶液的制备和物理性质的测定 | 第82页 |
3.2.3 PIL及其配方溶液对CO_2吸收容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3.2.4 PIL及其配方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测定 | 第8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3-104页 |
3.3.1 PIL及其配方溶液的物理性质 | 第83-86页 |
3.3.2 PIL及其配方溶液对CO_2的吸收表现 | 第86-93页 |
3.3.3 PIL-MDEA配方溶液吸收CO_2的机理 | 第93-99页 |
3.3.4 PIL在吸收过程中的“信使”角色 | 第99-101页 |
3.3.5 △H_(SOL)和△S_(SOL) | 第101-103页 |
3.3.6 再生性能 | 第103-104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第四章 高浓度质子型离子液体高效吸收CO_2 | 第109-124页 |
4.1 引言 | 第10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9-110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109页 |
4.2.2 PILs的合成和表征 | 第109-110页 |
4.2.3 CO_2溶解度的测定 | 第11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2页 |
4.3.1 质子型离子液体结构表征结果 | 第110-112页 |
4.3.2 CO_2在具有不同阴离子的PIL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 第112-114页 |
4.3.3 [DMAPAH][F]溶液对CO_2的吸收机理 | 第114-116页 |
4.3.4 不同浓度的[DMAPAH][F]溶液对CO_2的吸收性能 | 第116-119页 |
4.3.5 70wt %[DMAPAH][F]溶液吸收CO_2的热力学性能 | 第119-121页 |
4.3.6 [DMAPAH][F]溶液的再生性能 | 第121-122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配方体系同时吸收H_2S和CO_2 | 第124-134页 |
5.1 引言 | 第12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4-125页 |
5.2.1 实验原料和配方溶液的制备 | 第124页 |
5.2.2 配方溶液同时吸收H_2S和CO_2的容量测定 | 第124-12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32页 |
5.3.1 配方溶液对H_2S的吸收容量 | 第125-128页 |
5.3.2 配方溶液同时吸收H_2S和CO_2的能力 | 第128-132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34-135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5页 |
6.3 论文的待改进之处 | 第135-137页 |
附录一 | 第137-142页 |
附录二 | 第142-144页 |
附录三 | 第144-146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