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9页 |
1.SAL-2蛋白的杀菌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1 内溶素的结构和溶菌机制 | 第15-17页 |
1.2 噬菌体内溶素作为抗菌性药物的优势 | 第17-19页 |
1.3 重组内溶素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SAL-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第20-21页 |
2.人溶菌酶的生理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2.1 溶菌酶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 人溶菌酶的一般性质 | 第22-23页 |
2.3 人溶菌酶的药理作用 | 第23-24页 |
2.4 人溶菌酶的应用 | 第24-25页 |
2.5 溶菌酶基因的表达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3.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6-29页 |
3.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SAL-2基因和hLYZ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9-4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9-41页 |
1.1 材料 | 第29-3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2-41页 |
2.结果 | 第41-43页 |
2.1 SAL基因和hLYZ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41-42页 |
2.2 pMD-SAL和pMD-LYZ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2.3 SAL基因和hLYZ基因序列测序结果 | 第43页 |
3.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共表达SAL-2和hLYZ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 | 第44-5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4-55页 |
1.1 材料 | 第44-45页 |
1.2 方法 | 第45-55页 |
2.结果 | 第55-57页 |
2.1 pShuttle-SAL、pShuttle-LYZ和pShuttle-SAL-LYZ的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55页 |
2.2 pShuttle-SAL、pShuttle-LYZ和pShuttle-SAL-LYZ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55-56页 |
2.3 pAd-SAL、pAd-LYZ、pAd-SAL-LYZ和pAd-GFP的电泳鉴定结果 | 第56-57页 |
2.4 pAd-SAL、pAd-LYZ、pAd-SAL-LYZ和pAd-GFP的单酶切鉴定结果 | 第57页 |
3.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共表达SAL-2和hLYZ双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包装 | 第58-7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8-70页 |
1.1 材料 | 第58-60页 |
1.2 方法 | 第60-70页 |
2.结果 | 第70-73页 |
2.1 pAd-SAL、pAd-LYZ、pAd-SAL-LYZ和pAd-GFP转染HEK293细胞结果 | 第70-71页 |
2.2 目的基因mRNA转录的RT-PCR检测 | 第71页 |
2.3 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重组质粒pAd-GFP | 第71-72页 |
2.4 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72页 |
2.5 Ad-SAL、Ad-LYZ、Ad-SAL-LYZ和Ad-GFP滴度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3.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Ad-SAL、Ad-LYZ、Ad-SAL-LYZ和Ad-GFP表达蛋白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74-8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1.1 材料 | 第74-75页 |
1.2 方法 | 第75-76页 |
2.结果 | 第76-81页 |
2.1 蛋白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浓度测定 | 第76-77页 |
2.2 实验菌株对目的蛋白的敏感度检 | 第77-78页 |
2.3 目的蛋白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78页 |
2.4 MIC目的蛋白和常用抗生素的抑菌实验结果 | 第78-81页 |
3.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93页 |
附录二 SAL-2基因测序结果 | 第93-94页 |
附录三 hLYZ基因测序结果 | 第94-95页 |
附录四 部分药敏实验结果图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