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1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2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城市居住用地 | 第16页 |
2.1.2 宜居概念 | 第16页 |
2.1.3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 | 第16页 |
2.1.4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 第16-17页 |
2.2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 第17-20页 |
2.2.1 评价思路 | 第17页 |
2.2.2 功能区与样本片区划分方法 | 第17-18页 |
2.2.3 权重确定方法 | 第18-19页 |
2.2.4 理想值确定方法 | 第19页 |
2.2.5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19页 |
2.2.6 集约度计算模型 | 第19-20页 |
2.3 宜居性居住用地潜力测算方法 | 第20-23页 |
2.3.1 潜力测算类型划分 | 第20页 |
2.3.2 理论潜力测算方法 | 第20-21页 |
2.3.3 宜居性现实潜力测算方法 | 第21-23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23-28页 |
3.1 南昌市概况 | 第23-24页 |
3.1.1 经济地理概况 | 第23页 |
3.1.2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 第23-24页 |
3.2 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概况 | 第24-26页 |
3.2.1 居住用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 第24-25页 |
3.2.2 居住用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6-28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4 南昌市中心城区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28-37页 |
4.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4.2 权重与理想值的确定 | 第29-31页 |
4.2.1 权重值的确定 | 第29-30页 |
4.2.2 理想值的确定 | 第30-31页 |
4.3 宜居性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1-37页 |
4.3.1 功能片区和样本片区的划定 | 第31-33页 |
4.3.2 集约度计算 | 第33页 |
4.3.3 集约利用类型判定 | 第33-34页 |
4.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5 南昌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规模潜力测算 | 第37-52页 |
5.1 基于规划允许的理论潜力测算 | 第37-38页 |
5.1.1 理论潜力计算 | 第37-38页 |
5.1.2 潜力分区 | 第38页 |
5.2 宜居性现实潜力测算 | 第38-47页 |
5.2.1 基于宜居性的限制性修正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39页 |
5.2.2 宜居性问卷调查 | 第39-41页 |
5.2.3 指标量化 | 第41-42页 |
5.2.4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2-45页 |
5.2.5 现实潜力计算 | 第45-46页 |
5.2.6 潜力分区 | 第46-47页 |
5.3 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5.3.1 理论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5.3.2 现实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3.3 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2-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提高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 | 第53-54页 |
6.2.1 提高居民集约用地意识 | 第53页 |
6.2.2 合理规划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 第53页 |
6.2.3 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第53-54页 |
6.2.4 因地制宜地对各片区进行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 | 第54页 |
6.3 讨论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