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料成形模具磨损与接触应力的原位测定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引言 | 第15-17页 |
1.2 板料成形中的磨损形式 | 第17-18页 |
1.2.1 粘着磨损 | 第17页 |
1.2.2 磨料磨损 | 第17-18页 |
1.2.3 其他磨损形式 | 第18页 |
1.3 塑性成形模具型面磨损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9-20页 |
1.4 接触应力与磨损的测定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4.1 磨损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接触应力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1.4.3 压电材料 | 第22-24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24-25页 |
1.5.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板料成形过程接触应力与摩擦分析 | 第25-41页 |
2.1 U形件弯曲成形过程的接触应力分析 | 第25-27页 |
2.2 杯形件成形过程中的接触应力分析 | 第27-28页 |
2.3 厚向异性板料的接触应力 | 第28-36页 |
2.3.1 理论解析 | 第28-30页 |
2.3.2 有限元分析验证 | 第30-32页 |
2.3.3 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2.3.4 厚向异性板料接触应力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2.3.5 平面各向异性板料接触应力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2.4 成形过程中的摩擦 | 第36-40页 |
2.4.1 常用的摩擦模型 | 第36-37页 |
2.4.2 摩擦系数的变化 | 第37-39页 |
2.4.3 降低模具磨损的措施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材料参数与摩擦系数对模具磨损的影响 | 第41-54页 |
3.1 材料的硬化模型对模具磨损的影响 | 第41-49页 |
3.1.1 各向同性硬化模型 | 第41-42页 |
3.1.2 随动硬化模型 | 第42-43页 |
3.1.3 混合硬化模型 | 第43-44页 |
3.1.4 硬化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44-49页 |
3.2 摩擦系数对磨损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 应变速率对磨损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凹模型面轮廓优化设计 | 第54-67页 |
4.1 凹模轮廓形状的表达 | 第54-56页 |
4.2 有限元分析 | 第56-60页 |
4.2.1 自适应网格技术 | 第57-59页 |
4.2.2 UMESHMOTION用户子程序 | 第59-60页 |
4.3 模拟分析结果 | 第60-62页 |
4.4 轮廓优化设计 | 第62-67页 |
4.4.1 优化目标函数 | 第62-63页 |
4.4.2 BP神经网络 | 第63-65页 |
4.4.3 序列二次规划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接触应力的原位测定 | 第67-75页 |
5.1 PVDF压电电缆结构 | 第67页 |
5.2 压电电缆力电耦合方程 | 第67-69页 |
5.3 嵌入式压电电缆有限元建模 | 第69-71页 |
5.4 实验验证 | 第71-73页 |
5.5 结论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