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镀锡板的生产与发展 | 第18-21页 |
1.2.1 镀锡板的生产 | 第18-19页 |
1.2.2 镀锡板生产的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1.2.3 镀锡板生产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3 镀锡板表面的多层结构及物质组成 | 第21-24页 |
1.3.1 镀锡板表面的多层结构 | 第21页 |
1.3.2 镀锡板表面的锡及其氧化物 | 第21-23页 |
1.3.3 镀锡板表面的铬及其化合物 | 第23-24页 |
1.4 镀锡板的钝化工艺 | 第24-26页 |
1.5 镀锡板钝化膜的组成及结构与性能 | 第26-35页 |
1.5.1 钝化膜中的铬元素含量 | 第26-28页 |
1.5.2 钝化膜的组成与结构 | 第28-29页 |
1.5.3 钝化膜的锡氧化抑制性能性能 | 第29-30页 |
1.5.4 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 | 第30-32页 |
1.5.5 钝化膜的漆膜结合力 | 第32-33页 |
1.5.6 钝化的成膜过程 | 第33-35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36-42页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2.2 镀锡板处理工艺流程 | 第37-39页 |
2.3 钝化膜表征方法 | 第39-42页 |
2.3.1 微观形貌 | 第39页 |
2.3.2 组成与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2.3.3 铬元素含量测定 | 第40页 |
2.3.4 接触电势差测定 | 第40页 |
2.3.5 电化学测试 | 第40-41页 |
2.3.6 耐蚀性测试 | 第41页 |
2.3.7 漆膜结合力测试 | 第41-42页 |
第3章 钝化膜形貌与厚度分布的研究 | 第42-66页 |
3.1 钝化工艺的优化 | 第42-46页 |
3.1.1 正交试验参数设计与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3.1.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2 镀锡板表面钝化膜形貌的观察与厚度范围的确定 | 第46-49页 |
3.2.1 SEM形貌的观察 | 第46-47页 |
3.2.2 三维几何形貌的观察 | 第47-48页 |
3.2.3 钝化膜厚度范围的确定 | 第48-49页 |
3.3 光亮锡表面钝化膜形貌的观察 | 第49-52页 |
3.3.1 SEM形貌的观察 | 第49-51页 |
3.3.2 三维几何形貌的观察 | 第51-52页 |
3.4 镀锡板表面的接触电势差及其分布 | 第52-58页 |
3.4.1 表面功函与接触电势差的关系分析 | 第53-55页 |
3.4.2 镀锡板钝化后表面功函的变化 | 第55-56页 |
3.4.3 镀锡板钝化后接触电势差的变化 | 第56-58页 |
3.5 镀锡板表面钝化膜的厚度分布 | 第58-65页 |
3.5.1 光亮锡表面钝化膜的厚度分布 | 第59-61页 |
3.5.2 镀锡板表面钝化膜厚度分布的理论分析 | 第61-63页 |
3.5.3 镀锡板表面钝化膜厚度分布理论分析的验证 | 第63-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钝化膜组成与结构及钝化过程的研究 | 第66-91页 |
4.1 钝化膜中铬元素含量的分析 | 第66-73页 |
4.1.1 阴极电解钝化膜中铬元素含量的分析 | 第66-70页 |
4.1.2 化学钝化膜中的铬元素含量的分析 | 第70-73页 |
4.2 钝化膜组成与结构及成膜机制的研究 | 第73-82页 |
4.2.1 阴极电解钝化膜的组成成分 | 第73-74页 |
4.2.2 阴极电解钝化膜的组成成分由表及里的变化 | 第74-76页 |
4.2.3 阴极电解钝化膜的结构与成膜机制 | 第76-78页 |
4.2.4 化学钝化膜的组成与结构 | 第78-79页 |
4.2.5 光亮锡表面钝化膜的组成成分 | 第79-82页 |
4.3 钝化成膜反应历程的研究 | 第82-88页 |
4.3.1 钝化过程中表面锡氧化物的变化 | 第82-83页 |
4.3.2 化学钝化成膜反应历程 | 第83-84页 |
4.3.3 阴极电解钝化成膜反应历程 | 第84-88页 |
4.4 钝化过程中溶液状态的变化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钝化膜组成与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91-130页 |
5.1 钝化膜的组成与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第91-98页 |
5.1.1 钝化膜的组成与结构对耐蚀性的影响 | 第91-94页 |
5.1.2 钝化膜的组成与结构对漆膜结合力的影响 | 第94-98页 |
5.2 钝化膜的表面厚度分布对性能的影响 | 第98-106页 |
5.2.1 表面功函与腐蚀电位的关系分析 | 第98-101页 |
5.2.2 钝化膜的厚度分布对耐蚀性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5.2.3 钝化膜的厚度分布对漆膜结合力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3 钝化膜中的铬元素含量对性能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5.3.1 钝化膜中的铬元素含量对耐蚀性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3.2 钝化膜中的铬元素含量对漆膜结合力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5.4 钝化工艺对钝化膜组成与性能的影响 | 第110-122页 |
5.4.1 钝化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5.4.2 钝化电量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5.4.3 钝化液pH值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5.4.4 钝化方式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5.5 表面锡氧化物对钝化膜组成与性能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5.5.1 表面锡氧化物对钝化膜组成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5.5.2 表面锡氧化物对钝化膜性能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5.6 钝化液状态对钝化膜组成与性能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5.6.1 钝化液状态对钝化膜组成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5.6.2 钝化液状态对钝化膜性能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2页 |
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个人简历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