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标度网络理论的WSNs节能容错拓扑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 | 第13-18页 |
1.2.1 拓扑基本知识介绍 | 第13-14页 |
1.2.2 拓扑结构分类 | 第14-16页 |
1.2.3 拓扑控制技术分类 | 第16-17页 |
1.2.4 拓扑结构优化意义 | 第17-18页 |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2 无标度网络理论及相关特性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无标度网络基础理论 | 第22-27页 |
2.2.1 无标度网络概述 | 第22-23页 |
2.2.2 无标度网络的特性 | 第23-25页 |
2.2.3 无标度网络的研究意义 | 第25页 |
2.2.4 度与度分布 | 第25-27页 |
2.3 经典BA模型 | 第27-30页 |
2.4 改进BA模型 | 第30-32页 |
2.4.1 适应度模型 | 第31页 |
2.4.2 具有调节参数模型 | 第31-32页 |
2.5 结束语 | 第32-34页 |
3 能量均衡无标度拓扑模型研究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节点能耗模型 | 第35-36页 |
3.3 EBTM拓扑演化能耗模型 | 第36-38页 |
3.4 EBTM演化机制及动态特性分析 | 第38-41页 |
3.4.1 EBTM拓扑演化模型 | 第38-39页 |
3.4.2 EBTM度分布属性 | 第39-41页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3.5.1 度分布 | 第42-43页 |
3.5.2 节点度与能量关系的演化 | 第43-44页 |
3.6 结束语 | 第44-46页 |
4 基于随机行走机制的无标度网络拓扑演化模型 | 第46-54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RSTM演化过程 | 第46-48页 |
4.3 度分布属性 | 第48-51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4.5 结束语 | 第52-54页 |
5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实验研究 | 第54-68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平台搭建 | 第54-57页 |
5.2.1 拓扑控制网络节点的硬件结构 | 第54-55页 |
5.2.2 硬件介绍 | 第55-57页 |
5.3 节点软件设计 | 第57-61页 |
5.3.1 软件介绍 | 第57-59页 |
5.3.2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 第59-60页 |
5.3.3 感知节点软件设计 | 第60-61页 |
5.4 网络拓扑结构调试 | 第61-62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5.6 结束语 | 第65-6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