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志军案论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案情简介及引发的争议问题 | 第8-11页 |
1.1 案情简介——刘志军案 | 第8页 |
1.2 该案引发的争议问题 | 第8-11页 |
1.2.1 庭前会议是否会演变为预先审判 | 第8-9页 |
1.2.2 如何对庭前会议进行有效监督 | 第9页 |
1.2.3 如何保障当事人在庭前会议中的权利 | 第9-10页 |
1.2.4 庭前会议结果应具有何种法律效力 | 第10-11页 |
第2章 庭前会议程序的域外借鉴 | 第11-14页 |
2.1 美国的审前会议程序 | 第11-12页 |
2.2 德国的审判准备程序 | 第12页 |
2.3 日本的公审准备程序 | 第12-14页 |
第3章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立目的与基本内容 | 第14-18页 |
3.1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立目的 | 第14页 |
3.1.1 提高庭审效率 | 第14页 |
3.1.2 节约诉讼资源 | 第14页 |
3.1.3 预防庭审突袭 | 第14页 |
3.2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基本内容 | 第14-18页 |
3.2.1 庭前会议过程不公开 | 第14-15页 |
3.2.2 庭前会议处理事项的范围 | 第15-16页 |
3.2.3 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 | 第16页 |
3.2.4 庭前会议的决议效力 | 第16-18页 |
第4章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18-24页 |
4.1 庭前会议程序的定位模糊 | 第18-19页 |
4.1.1 启动庭前会议的标准不合理 | 第19页 |
4.1.2 庭前会议解决事项范围亟待明确 | 第19页 |
4.2 当事人参与庭前会议方式不合理 | 第19-20页 |
4.2.1 当事人的参与权不确定 | 第20页 |
4.2.2 被害人参与方式不明确 | 第20页 |
4.3 庭前会议决议效力缺失 | 第20-21页 |
4.3.1 决议效力缺失降低庭审效率 | 第21页 |
4.3.2 决议效力缺失降低当事人参与度 | 第21页 |
4.4 庭前会议对正式庭审功能的篡夺 | 第21-24页 |
4.4.1 庭前会议进一步加深庭前预断 | 第21-22页 |
4.4.2 庭前会议对审判公开原则的规避 | 第22-24页 |
第5章 改革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相关建议 | 第24-29页 |
5.1 科学定位我国庭前会议程序 | 第24-26页 |
5.1.1 调整启动庭前会议的标准 | 第24-25页 |
5.1.2 明确庭前会议解决事项的范围 | 第25-26页 |
5.2 明确庭前会议的参与者及其参与权 | 第26-28页 |
5.2.1 明确庭前会议参与者 | 第26-27页 |
5.2.2 赋予相应人员庭前会议参与权 | 第27-28页 |
5.3 赋予庭前会议决议法律效力及公开性 | 第28-2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