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由刘志军案论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案情简介及引发的争议问题第8-11页
    1.1 案情简介——刘志军案第8页
    1.2 该案引发的争议问题第8-11页
        1.2.1 庭前会议是否会演变为预先审判第8-9页
        1.2.2 如何对庭前会议进行有效监督第9页
        1.2.3 如何保障当事人在庭前会议中的权利第9-10页
        1.2.4 庭前会议结果应具有何种法律效力第10-11页
第2章 庭前会议程序的域外借鉴第11-14页
    2.1 美国的审前会议程序第11-12页
    2.2 德国的审判准备程序第12页
    2.3 日本的公审准备程序第12-14页
第3章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立目的与基本内容第14-18页
    3.1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立目的第14页
        3.1.1 提高庭审效率第14页
        3.1.2 节约诉讼资源第14页
        3.1.3 预防庭审突袭第14页
    3.2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基本内容第14-18页
        3.2.1 庭前会议过程不公开第14-15页
        3.2.2 庭前会议处理事项的范围第15-16页
        3.2.3 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第16页
        3.2.4 庭前会议的决议效力第16-18页
第4章 我国庭前会议程序存在的若干问题第18-24页
    4.1 庭前会议程序的定位模糊第18-19页
        4.1.1 启动庭前会议的标准不合理第19页
        4.1.2 庭前会议解决事项范围亟待明确第19页
    4.2 当事人参与庭前会议方式不合理第19-20页
        4.2.1 当事人的参与权不确定第20页
        4.2.2 被害人参与方式不明确第20页
    4.3 庭前会议决议效力缺失第20-21页
        4.3.1 决议效力缺失降低庭审效率第21页
        4.3.2 决议效力缺失降低当事人参与度第21页
    4.4 庭前会议对正式庭审功能的篡夺第21-24页
        4.4.1 庭前会议进一步加深庭前预断第21-22页
        4.4.2 庭前会议对审判公开原则的规避第22-24页
第5章 改革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相关建议第24-29页
    5.1 科学定位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第24-26页
        5.1.1 调整启动庭前会议的标准第24-25页
        5.1.2 明确庭前会议解决事项的范围第25-26页
    5.2 明确庭前会议的参与者及其参与权第26-28页
        5.2.1 明确庭前会议参与者第26-27页
        5.2.2 赋予相应人员庭前会议参与权第27-28页
    5.3 赋予庭前会议决议法律效力及公开性第28-29页
第6章 结语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1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1-32页
致谢第32页

论文共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育的一种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下一篇:走出学院的陶瓷生存状态--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主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