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1-32页 |
2.1 金融创新的界定 | 第21-22页 |
2.2 金融创新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动因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特征需求理论 | 第23页 |
2.2.3 扩散理论 | 第23-24页 |
2.3 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24-27页 |
2.3.1 金融创新的宏观经济效应 | 第24-25页 |
2.3.2 金融创新的微观经济效应 | 第25-27页 |
2.4 经济增长的定义 | 第27页 |
2.5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2.5.1 IS-LM模型 | 第28-29页 |
2.5.2 索洛增长模型 | 第29-30页 |
2.5.3 内生增长理论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我国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3.1 我国金融创新现状分析 | 第32-41页 |
3.1.1 金融机构创新 | 第32-34页 |
3.1.2 金融市场创新 | 第34-40页 |
3.1.3 金融产品创新 | 第40-41页 |
3.2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第44-51页 |
4.1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44-49页 |
4.1.1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 | 第44-46页 |
4.1.2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 | 第46-49页 |
4.2 经济增长对金融创新的作用 | 第49-50页 |
4.2.1 门槛效应 | 第49页 |
4.2.2 聚集效应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指标体系设计与模型构建 | 第51-70页 |
5.1 指标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5.1.1 科学性原则 | 第51页 |
5.1.2 可控性原则 | 第51页 |
5.1.3 可比性原则 | 第51页 |
5.1.4 整体性原则 | 第51-52页 |
5.2 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 第52-60页 |
5.2.1 金融创新指标设计 | 第52-55页 |
5.2.2 金融发展指标选择 | 第55-57页 |
5.2.3 金融深化指标选择 | 第57-59页 |
5.2.4 经济增长指标选择 | 第59-60页 |
5.3 模型设计假设条件 | 第60-61页 |
5.4 金融创新影响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 第61-67页 |
5.4.1 IS曲线修正 | 第61-62页 |
5.4.2 LM曲线修正 | 第62-63页 |
5.4.3 加入金融创新变量后的IS-LM模型 | 第63页 |
5.4.4 模型经济效应分析 | 第63-67页 |
5.5 经济增长影响金融创新模型构建 | 第67-69页 |
5.5.1 模型构建 | 第67-68页 |
5.5.2 模型分析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实证检验与政策建议 | 第70-86页 |
6.1 相关性检验 | 第70-77页 |
6.1.1 指标间线性关系检验 | 第70-72页 |
6.1.2 模型线性回归分析 | 第72-77页 |
6.2 协整关系检验 | 第77-79页 |
6.3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79-80页 |
6.4 促进我国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的政策建议 | 第80-84页 |
6.4.1 宏观层面政策建议 | 第81-83页 |
6.4.2 微观层面对策建议 | 第83-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