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3-14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27页 |
| 一、古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14-21页 |
| 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14页 |
| 2. 对病因的认识 | 第14-15页 |
| 3. 对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 4. 对治则治法的认识 | 第16-17页 |
| 5. 对证治分类的认识 | 第17-21页 |
| 6. 问题和展望 | 第21页 |
| 二、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21-27页 |
| 1. 流行病学 | 第21页 |
| 2. 发病机制 | 第21-23页 |
| 3. 治疗 | 第23-2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51页 |
| 一、病例选择 | 第27-30页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 3. 纳入标准 | 第29页 |
| 4.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 5. 试验病例的终止 | 第29-30页 |
| 6. 病例的剔除 | 第30页 |
| 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30页 |
| 二、临床试验方法 | 第30-35页 |
| 1. 治疗方案 | 第30-32页 |
| 2. 观察项目 | 第32页 |
| 3. 观测时点 | 第32-33页 |
| 4. 疗效标准 | 第33-35页 |
| 5. 统计学处理 | 第35页 |
| 三、临床资料 | 第35-38页 |
|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35页 |
|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第35-38页 |
| 四、研究结果 | 第38-51页 |
| 1. 临床疗效 | 第38页 |
| 2. 缓解率 | 第38-39页 |
| 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39页 |
| 4. 黏膜愈合率比较 | 第39页 |
| 5. 结肠镜积分比较 | 第39-40页 |
| 6. 黏膜组织病理学积分比较 | 第40页 |
| 7. 临床症状比较 | 第40-48页 |
| 8. ESR/CRP值比较 | 第48-49页 |
| 9. 生存质量比较 | 第49页 |
| 10. 并发症发生率、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使用情况、转外科手术情况 | 第49-50页 |
| 11. 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50页 |
| 12. 复发率 | 第50-51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1-60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51页 |
| 1. 实验标本的选取及分组 | 第51页 |
| 2. 实验标本的处理 | 第51页 |
| 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1页 |
| 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1页 |
| 二、观察指标、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 第51-52页 |
| 1. 观察指标 | 第51页 |
| 2. 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 3. 结果判定 | 第52页 |
| 三、统计学处理 | 第52页 |
| 四、实验结果 | 第52-60页 |
| 1. 各组肠粘膜组织中IL-4表达比较 | 第52-54页 |
| 2. 各组肠粘膜组织中IL-I0表达比较 | 第54-55页 |
| 3. 各组肠粘膜组织中IL-17表达比较 | 第55-56页 |
| 4. 各组肠粘膜组织中IL-23表达比较 | 第56-58页 |
| 5. 各组肠粘膜组织中TNF-α表达比较 | 第58-60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0-70页 |
| 一、UC属“内疡”范畴,又称“肠疡” | 第60页 |
| 二、湿热血瘀为标,贯穿始末 | 第60页 |
| 三、脾肾两虚为本,起病之源 | 第60-61页 |
| 四、病在大肠,肝肺受累 | 第61页 |
| 五、活动期“甚者独行”,从疡论治,清化敛疡,凉血活血 | 第61页 |
| 六、缓解期“间者并行”,健脾温肾为主,清化活血为辅,佐以补肺柔肝 | 第61-62页 |
| 七、内外合治,相得益彰 | 第62页 |
| 八、中西合璧,增强疗效 | 第62页 |
| 九、注重调护,预防复发 | 第62-63页 |
| 十、方药组成及解析 | 第63-64页 |
| 1. 活动期清化活血敛疡方组成分析 | 第63页 |
| 2. 活动期中药灌肠方组成分析 | 第63-64页 |
| 3. 缓解期健脾清化活血方组成分析 | 第64页 |
| 十一、临床疗效分析 | 第64-65页 |
| 十二、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机制讨论 | 第65-68页 |
| 1. IL-4、IL-10与UC的关系 | 第66-67页 |
| 2. IL-17、IL-23、TNF-α与UC的关系 | 第67-68页 |
| 十三、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 1. 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 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录 | 第75-84页 |
| 一、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75-76页 |
| 二、临床病例观察表 | 第76-78页 |
| 三、症状量化分级观察表 | 第78-79页 |
| 四、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 | 第79-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