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综述 | 第11-14页 |
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综述 | 第14-18页 |
第四节 论文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一、论文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意识、社会意识理论的逻辑演进 | 第21-3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理论的形成 | 第21-28页 |
一、意识理论形成的动力来源 | 第21-25页 |
二、意识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25-2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意识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 | 第28-33页 |
一、社会意识的形成 | 第28-29页 |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第29-31页 |
三、社会意识的特征 | 第31-33页 |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意识理论的历史贡献 | 第33-37页 |
一、标志哲学观的彻底转向 | 第33-34页 |
二、彰显新历史观的思想脉络 | 第34页 |
三、奠定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 | 第34-3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究 | 第37-5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多重内涵 | 第37-41页 |
一、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观念理论” | 第38-39页 |
二、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赋予自己思想的普通形式 | 第39页 |
三、意识形态是对虚假观念的反抗 | 第39-40页 |
四、意识形态是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特征 | 第41-45页 |
一、阶级性 | 第41-42页 |
二、普遍性 | 第42-43页 |
三、批判性 | 第43-44页 |
四、合理性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未来趋势 | 第45-53页 |
一、差异性:对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新阐释 | 第46-47页 |
二、普遍性:先进意识真正代表大众意识 | 第47-48页 |
三、反思性:对先进意识与大众意识关系的科学反思 | 第48-49页 |
四、合理性:先进意识与大众意识形成良性互动 | 第49-53页 |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及其建构的必要性 | 第53-63页 |
第一节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科学内涵 | 第53-57页 |
一、对高校阶级立场的话语表达权 | 第54页 |
二、对高校主流思想的话语论断权 | 第54-55页 |
三、对高校错误思潮的话语批判权 | 第55-56页 |
四、对高校现实问题的话语阐释权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要性 | 第57-63页 |
一、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前提 | 第58-59页 |
二、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 第59页 |
三、积极应对多种社会思潮的有效手段 | 第59-60页 |
四、科学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竭动力 | 第60-63页 |
第五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失语”危机及其分析 | 第63-73页 |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西方强势话语对高校的冲击 | 第63-66页 |
一、社会非主流思潮的误导 | 第64-65页 |
二、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 第66-69页 |
一、拜金主义、功利思想盛行 | 第67-68页 |
二、萌生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 第68-69页 |
第三节 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价值导向的削弱 | 第69-73页 |
一、话语主体丧失权威 | 第69-70页 |
二、话语表达失去魅力 | 第70-71页 |
三、话语环境不可调控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 第73-85页 |
第一节 发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73-77页 |
一、树立正确的阶级立场是话语根基 | 第74-75页 |
二、坚定共同价值不动摇是话语关键 | 第75-76页 |
三、培养反思、批判精神是话语核心 | 第76页 |
四、增强理论创新、文化自信是话语目标 | 第76-77页 |
第二节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载体 | 第77-80页 |
一、培育主体建构中的敬业精神 | 第78-79页 |
二、培育主体建构中的诚信精神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拓展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 第80-85页 |
一、弘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 | 第80-81页 |
二、增强网络话语道说的实效性 | 第81-82页 |
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管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