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量子点材料 | 第9-10页 |
1.2 半导体量子点 | 第10-11页 |
1.2.1 表面效应性能特点 | 第10页 |
1.2.2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0-11页 |
1.2.3 量子隧穿效应 | 第11页 |
1.3 半导体量子点发光机理 | 第11-12页 |
1.4 量子点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水相制备法 | 第12页 |
1.4.2 加热沉淀法 | 第12-13页 |
1.4.3 微波辅助合成法 | 第13页 |
1.4.4 外延生长方法 | 第13页 |
1.4.5 核壳结构量子点制备 | 第13-14页 |
1.5 量子点应用 | 第14-16页 |
1.5.1. 光致发光二极管 | 第14-15页 |
1.5.2 电致发光二极管 | 第15页 |
1.5.3 量子点激光器 | 第15页 |
1.5.4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 第15-16页 |
1.5.5 量子点红外探测器 | 第16页 |
1.6 钙钛矿结构 | 第16-17页 |
1.7 钙钛矿量子点材料 | 第17-19页 |
1.7.1 CsPbX_3(X=Cl、Br、I)量子点性能 | 第18页 |
1.7.2 CsPbX_3量子点合成 | 第18-19页 |
1.8 CsPbX_3量子点器件应用 | 第19-21页 |
1.8.1 电致发光二极管 | 第19-20页 |
1.8.2 光致发光二极管 | 第20-21页 |
1.8.3 半导体探测器 | 第21页 |
1.9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CsPbX_3钙钛矿量子点合成及表征 | 第23-34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3-24页 |
2.3 CsPbX_3量子点合成 | 第24-25页 |
2.3.1 CsPbBr_3量子点的合成 | 第24-25页 |
2.3.2 硬脂酸铯合成CsPbX_3量子点合成 | 第25页 |
2.4 量子点性能分析 | 第25-27页 |
2.4.1 X射线衍射 | 第26页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页 |
2.4.3 发光光谱 | 第26页 |
2.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26-27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5.1 CsPbBr_3表征与分析 | 第27-29页 |
2.5.2 不同卤素组分CsPbX_3表征与分析 | 第29-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全无机钙钛矿CsPbBr3量子点稳定性研究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3.2.1 CsPbBr_3钙钛矿量子点薄膜的制备 | 第36页 |
3.2.2 钙钛矿量子点薄膜在不同条件下PL测试 | 第36页 |
3.2.3 PE-ALD低温在钙钛矿量子点薄膜生长Al2O3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3.3.1 量子点薄膜在不同空气条件下激光PL光谱 | 第37-38页 |
3.3.2 量子点薄膜及用氧化铝包覆薄膜的量子产率 | 第38-39页 |
3.3.3 PE-ALD不同氧源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铝原子力显微镜 | 第39-40页 |
3.4 CsPbBr_3 QD/AlOx和CsPbBr_3量子点薄膜稳定性 | 第40-45页 |
3.4.1 热稳定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3.4.2 光稳定性比较 | 第41-42页 |
3.4.3 量子点在水中稳定性 | 第42-43页 |
3.4.4 CsPbBr3 QD/AlOx薄膜XPS分析 | 第43-45页 |
3.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第四章 CsPb (Br_(0.55)I_(0.45))_3量子点高纯黄光LED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47-48页 |
4.2.2 制备两种不同结构量子点黄光LED | 第48-49页 |
4.3 对制备二极管表征手段 | 第49页 |
4.3.1 LED积分球 | 第49页 |
4.3.2 高精度辐射计 | 第4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4.4.1 两种结构二极管稳定性研究 | 第49-51页 |
4.4.2 隔热型量子点黄光LED隔热性能 | 第51-52页 |
4.4.3 隔热型量子点黄光LED稳定性 | 第52-53页 |
4.4.4 隔热型结构量子点黄光二极管光学性能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总结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