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1 狂犬病概述 | 第13-19页 |
1.1.1 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1.2 狂犬病临床症状与致病机理 | 第14页 |
1.1.3 狂犬病病毒的病原特征 | 第14-16页 |
1.1.3.1 狂犬病病毒的血清型 | 第14页 |
1.1.3.2 狂犬病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14-15页 |
1.1.3.3 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1.1.4 狂犬病病毒各结构蛋白的功能 | 第16-18页 |
1.1.4.1 核蛋白 | 第16页 |
1.1.4.2 磷蛋白 | 第16-17页 |
1.1.4.3 基质蛋白 | 第17页 |
1.1.4.4 糖蛋白 | 第17-18页 |
1.1.4.5 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 第18页 |
1.1.5 狂犬病毒的周期 | 第18页 |
1.1.6 狂犬病的防控 | 第18-19页 |
1.1.6.1 狂犬病的预防 | 第18-19页 |
1.1.6.2 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2 反向遗传操作和应用 | 第19-21页 |
1.2.1 反向遗传学 | 第19-20页 |
1.2.2 反向遗传学在狂犬病毒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 疫苗佐剂 | 第21-22页 |
1.3.1 传统佐剂 | 第21-22页 |
1.3.2 纳米佐剂 | 第22页 |
1.4 仿生矿化 | 第22-23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携带GFP基因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4-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材料 | 第24-25页 |
2.1.1.1 质粒、细胞和病毒 | 第24-25页 |
2.1.2 方法 | 第25-27页 |
2.1.2.1 含有GFP基因的全长cDNA的构建 | 第25页 |
2.1.2.2 含有GFP基因病毒的拯救 | 第25-26页 |
2.1.2.3 含有GFP基因病毒的传代 | 第26页 |
2.1.2.4 重组病毒毒力测定 | 第26页 |
2.1.2.5 Westernblot检测GFP蛋白的表达 | 第26页 |
2.1.2.6 一步法生长曲线测定 | 第26-27页 |
2.2 结果 | 第27-30页 |
2.2.1 GFP基因的扩增和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2 病毒拯救 | 第28-29页 |
2.2.3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 第29页 |
2.2.4 GFP蛋白在重组病毒中的表达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含矿化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构建及病毒的拯救 | 第32-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1.1 材料 | 第32页 |
3.1.1.1 质粒、细胞和病毒 | 第32页 |
3.1.1.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1.2 方法 | 第32-34页 |
3.1.2.1 含有W6基因的全长cDNA的构建 | 第32-33页 |
3.1.2.2 含有W6基因病毒的拯救 | 第33-34页 |
3.2 结果 | 第34-35页 |
3.2.1 GFP基因的扩增和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2 病毒拯救 | 第35页 |
3.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纳米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研究及疫苗的制备 | 第37-43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1 重组病毒的传代与传代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 第37页 |
4.2.2 介孔纳米二氧化硅溶液的配置 | 第37页 |
4.2.3 病毒灭活及疫苗的制备 | 第37-38页 |
4.2.4 粒子直径和电镜检测 | 第38页 |
4.2.5 介孔纳米SiO_2对疫苗效价及重组活病毒的保护检测 | 第38页 |
4.3 结果 | 第38-42页 |
4.3.1 抗原粒径分布图 | 第38-40页 |
4.3.2 SiO_2电镜分析 | 第40页 |
4.3.3 介孔纳米SiO_2对疫苗效价及重组活病毒的保护检测结果 | 第40-42页 |
4.4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介孔纳米二氧化硅狂犬病疫苗在小鼠的免疫效果评价 | 第43-5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5.1.1 实验动物、病毒 | 第43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5.2.1 重组病毒对小鼠的毒力试验 | 第43-44页 |
5.2.2 疫苗制备与小鼠免疫 | 第44页 |
5.2.3 免疫后小鼠血清IgG抗体检测 | 第44页 |
5.2.4 RFFIT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 第44-45页 |
5.2.5 ELISPOT检测细胞因子IL-4和IFN-γ | 第45-46页 |
5.2.6 攻毒保护试验 | 第46页 |
5.3 结果 | 第46-50页 |
5.3.1 重组病毒对小鼠的毒力检测结果 | 第46页 |
5.3.2 狂犬病毒IgG抗体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5.3.3 RFFIT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结果 | 第47-48页 |
5.3.4 IL-4和IFN-γ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5.3.5 小鼠攻毒保护试验 | 第49-50页 |
5.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