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 案例介绍 | 第11-13页 |
1.1.1 美国AT&T公司收购T-Mobile公司案 | 第11-12页 |
1.1.2 中国化工集团并购先正达公司案 | 第12-13页 |
1.2 两起并购案的反思 | 第13页 |
第二章 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制度内容概述 | 第13-19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1.1 反垄断审查 | 第13-14页 |
2.1.2 实体性抗辩 | 第14-15页 |
2.2 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制度内容 | 第15-17页 |
2.2.1 效率抗辩 | 第15页 |
2.2.2 市场进入抗辩 | 第15-16页 |
2.2.3 破产企业抗辩 | 第16页 |
2.2.4 公共利益抗辩 | 第16-17页 |
2.3 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制度的意义 | 第17-18页 |
2.3.1 对企业的意义 | 第17页 |
2.3.2 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 第17-18页 |
2.3.3 对反垄断法的意义 | 第18页 |
2.4 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制度的价值目标 | 第18-19页 |
2.4.1 追求实质正义 | 第18页 |
2.4.2 强调平衡协调的理念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美国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制度概述 | 第19-26页 |
3.1 美国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制度概况 | 第19-20页 |
3.2 美国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内容 | 第20-22页 |
3.2.1 效率抗辩 | 第20-21页 |
3.2.2 市场进入抗辩 | 第21-22页 |
3.2.3 破产企业抗辩 | 第22页 |
3.3 美国反垄断审查实体抗辩权行使程序 | 第22-23页 |
3.4 美国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制度相关启示 | 第23-26页 |
3.4.1 立法确立反垄断审查实体性抗辩事由 | 第23-25页 |
3.4.2 构建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竞争法体系 | 第25-26页 |
第四章 中国应对美反垄断审查若干建议 | 第26-30页 |
4.1 国家层面对策 | 第26-27页 |
4.1.1 商务部制定并购指导性文件 | 第26页 |
4.1.2 商务、教育、司法三部委合作培养专业性人才 | 第26-27页 |
4.2 行业协会层面对策 | 第27-28页 |
4.2.1 提升协会自身专业性 | 第27页 |
4.2.2 定期组织行业内培训 | 第27-28页 |
4.3 企业层面对策 | 第28-30页 |
4.3.1 明晰审查要求 | 第28页 |
4.3.2 从效率抗辩方面制作答复通知书 | 第28页 |
4.3.3 从市场进入抗辩方面制作答复通知书 | 第28-29页 |
4.3.4 从破产企业抗辩方面制作答复通知书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