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过劳致死”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我国职工“过劳致死”的理论基础探究 | 第9-17页 |
| 一、我国职工“过劳致死”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二、“过劳致死”的含义界定 | 第11-13页 |
| 三、“过劳致死”的法律性质 | 第13-17页 |
| (一)职业病说 | 第13-14页 |
| (二)侵权责任说 | 第14页 |
| (三)工伤责任说 | 第14-15页 |
| (四)刑事制裁说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我国职工“过劳致死”相关法律制度 | 第17-22页 |
| 一、相关劳动基准规定 | 第17-18页 |
| 二、职工损害赔偿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 三、我国职工“过劳致死”的法律制度缺陷 | 第19-22页 |
| (一)“过劳致死”的立法相对滞后 | 第19-20页 |
|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管不力 | 第20页 |
| (三)工会职能缺失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域外及台湾地区职工“过劳致死”的相关制度 | 第22-28页 |
| 一、日本关于职工“过劳致死”的基本制度 | 第22-23页 |
| (一)法律基本规定 | 第22-23页 |
| (二)工会的职责 | 第23页 |
| (三)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 第23页 |
| 二、美国关于职工“过劳致死”的基本制度 | 第23-25页 |
| (一)基本法律规定 | 第24页 |
| (二)劳动监察执法部门的基本职责 | 第24页 |
| (三)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 第24-25页 |
| 三、德国关于职工“过劳致死”的基本制度 | 第25-26页 |
| (一)基本法律规定 | 第25页 |
| (二)行业工会及职业协会的基本职责 | 第25-26页 |
| (三)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 第26页 |
| 四、台湾地区关于职工“过劳致死”的基本制度 | 第26-28页 |
| (一)法律基本规定 | 第26-27页 |
| (二)劳动检查机构的职责 | 第27页 |
| (三)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我国职工“过劳致死”相关制度完善措施 | 第28-38页 |
| 一、职工“过劳致死”的事前预防 | 第28-29页 |
| (一)增强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 | 第28-29页 |
| (二)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以及维权意识 | 第29页 |
| 二、职工“过劳致死”事中权利保障 | 第29-31页 |
| (一)加强休息休假权的劳动法保障 | 第29-30页 |
| (二)加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 第30-31页 |
| (三)强化工会职能 | 第31页 |
| 三、职工“过劳致死”的事后救济 | 第31-38页 |
| (一)将“过劳致死”纳入工伤保险体系 | 第32-34页 |
| (二)完善“过劳致死”劳动争议处理 | 第34页 |
| (三)选择和完善最佳赔偿途径 | 第34-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