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1.1.1 我国的水能资源分布情况及部分高边坡概况 | 第10-12页 |
1.1.2 世界范围内地质灾害概述 | 第12-13页 |
1.1.3 我国范围内地质灾害概述 | 第13-15页 |
1.2 边坡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16页 |
1.2.1 边坡的概念 | 第15页 |
1.2.2 边坡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 边坡的稳定性 | 第16-19页 |
1.3.1 边坡稳定性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边坡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4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的趋势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9-20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边坡的变形破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2-32页 |
2.1 边坡的变形破坏 | 第22-26页 |
2.1.1 边坡变形破坏的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1.2 边坡变形破坏的发育过程 | 第22-23页 |
2.1.3 边坡变形破坏形式的分类 | 第23-24页 |
2.1.4 滑坡的分类 | 第24-26页 |
2.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 第26-28页 |
2.2.1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 第26-27页 |
2.2.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外在因素 | 第27-28页 |
2.3 边坡治理技术 | 第28-30页 |
2.3.1 边坡治理技术的发展 | 第28-29页 |
2.3.2 边坡主要的防护加固技术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屈服破坏准则 | 第32-58页 |
3.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32-39页 |
3.1.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3.1.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3.1.3 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1.4 物理模型法及现场监测法 | 第38-39页 |
3.2 主要的极限平衡法 | 第39-48页 |
3.2.1 瑞典条分法 | 第39-42页 |
3.2.2 简化毕肖普法(Bishop method) | 第42-45页 |
3.2.3 简布法(Janbu method) | 第45-47页 |
3.2.4 常用极限平衡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3.2.5 极限平衡法中关于安全系数的定义 | 第48页 |
3.3 岩土体材料的本构关系与塑性屈服破坏准则 | 第48-55页 |
3.3.1 本构关系 | 第48-49页 |
3.3.2 几种常用的塑性屈服破坏准则 | 第49-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三种典型边坡稳定性的二维分析 | 第58-100页 |
4.1 有限元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58-61页 |
4.1.1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原理 | 第58-59页 |
4.1.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优点 | 第59-60页 |
4.1.3 边坡失稳的判据 | 第60-61页 |
4.2 ANAYS软件简介 | 第61-62页 |
4.3 计算模型一 (均质边坡二维分析) | 第62-77页 |
4.3.1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63-68页 |
4.3.2 有限元分析求解 | 第68-69页 |
4.3.3 有限元分析后处理 | 第69-75页 |
4.3.4 网格敏感度分析 | 第75-77页 |
4.4 计算模型二:(层状边坡二维分析) | 第77-88页 |
4.4.1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77-81页 |
4.4.2 有限元分析求解 | 第81-83页 |
4.4.3 有限元分析后处理 | 第83-88页 |
4.5 计算模型三 (包含软弱夹层边坡二维分析) | 第88-97页 |
4.5.1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88-91页 |
4.5.2 有限元分析求解 | 第91-93页 |
4.5.3 有限元分析后处理 | 第93-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三种典型边坡稳定性的三维分析以及与二维分析的比较 | 第100-108页 |
5.1 计算模型一 (均质边坡三维分析) | 第100-101页 |
5.2 计算模型二 (层状边坡三维分析) | 第101-103页 |
5.3 计算模型三 (包含软弱夹层边坡三维分析) | 第103-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展望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附录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