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我国商标恶意异议的规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0页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商标恶意异议概述第13-26页
    第一节 商标异议制度概述第13-17页
        一、商标异议的概念第13-14页
        二、商标异议的主体和理由第14页
        三、商标异议制度的功能第14-16页
        四、设置商标异议制度的利益考量第16-17页
        五、两种异议理由和两种异议功能的关系第17页
    第二节 商标恶意异议的定义第17-20页
        一、商标恶意异议的合理定义第17-18页
        二、定义的必要性第18-19页
        三、定义的充分性第19-20页
    第三节 商标恶意异议的产生原因第20-23页
        一、制度原因第21页
        二、社会原因第21-23页
    第四节 商标恶意异议产生的危害第23-24页
        一、对公权力机关的危害第23页
        二、对商标注册申请人的危害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我国商标恶意异议规制存在的问题第26-32页
    第一节 现行《商标法》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第26-29页
        一、异议主体和异议理由限制不足第26-27页
        二、审级过多第27-28页
        三、审查期限过长第28-29页
    第二节 现行《商标法》完全未解决的问题第29-31页
        一、对恶意异议行为无赔偿惩罚机制第29-30页
        二、自我审查第30页
        三、重复审查第30-31页
        四、异议启动门槛太低第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商标恶意异议规制的模式第32-43页
    第一节 异议主体和异议理由的三种结合方式的选择第32-35页
        一、异议主体和异议理由的三种结合方式第32页
        二、三种结合方式的法理学争议第32-34页
        三、三种结合方式对商标恶意异议的规制作用比较第34-35页
    第二节 全面审查和部分审查的选择第35-36页
        一、全面审查和部分审查的概念第35页
        二、全面审查和部分审查对商标恶意异议的影响第35-36页
    第三节 异议前置和异议后置选择第36-37页
        一、异议前置和异议后置的概念第36页
        二、异议前置和异议后置对商标恶意异议的影响第36-37页
    第四节 商标恶意异议规制的几种模式第37-42页
        一、世界主要国家的商标恶意异议规制模式第37-38页
        二、适合我国的商标恶意异议规制模式第38-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我国商标恶意异议规制的立法完善第43-51页
    第一节 对现行《商标法》未完全解决问题的解决第43-45页
        一、进一步限制异议主体和异议理由第43页
        二、减少审级第43-45页
        三、规定更短的审查期限第45页
    第二节 对现行《商标法》完全未解决问题的解决第45-49页
        一、对商标恶意异议设置赔偿惩罚机制第45-47页
        二、避免自我审查第47-48页
        三、避免重复审查第48-49页
        四、提高异议启动门槛第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死者名誉(权)问题研究
下一篇:概念拓展后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