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行人碰撞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车辆与行人碰撞基本理论 | 第18-39页 |
2.1 车辆车身结构设计理论 | 第18-20页 |
2.1.1 汽车前端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2.1.2 行人保护的车身前部设计趋势 | 第19-20页 |
2.2 人体下肢解剖学结构 | 第20-22页 |
2.2.1 骨骼 | 第21页 |
2.2.2 关节 | 第21-22页 |
2.3 人体头部解剖学结构 | 第22-24页 |
2.3.1 形体结构 | 第23页 |
2.3.2 内部结构 | 第23-24页 |
2.4 车辆与行人碰撞人体损伤机理及耐受极限 | 第24-33页 |
2.4.1 行人碰撞下肢损伤机理及耐受限度 | 第24-29页 |
2.4.2 行人头部损伤机理及耐受限度 | 第29-33页 |
2.5 行人碰撞保护动态试验规程及评价方法 | 第33-37页 |
2.5.1 E-NCAP实验规程及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2.5.2 国内实验规程及评价方法 | 第34-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行人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39-61页 |
3.1 有限元理论简介 | 第39-42页 |
3.1.1 有限元求解控制方程 | 第39-41页 |
3.1.2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第41-42页 |
3.2 行人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9页 |
3.2.1 整车前部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3.2.2 行人下腿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2.3 行人上腿部冲击器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2.4 行人头部冲击器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3.3 仿真模型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9-60页 |
3.3.1 边界条件和求解控制条件的设置 | 第49-50页 |
3.3.2 头部伤害值分析 | 第50-56页 |
3.3.3 上腿部伤害值分析 | 第56-58页 |
3.3.4 下腿部伤害值分析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行人碰撞保护试验及对比验证 | 第61-81页 |
4.1 行人保护动态实验过程 | 第61-71页 |
4.1.1 行人保护实验装置 | 第61-62页 |
4.1.2 实验车辆准备 | 第62-63页 |
4.1.3 系统发射速度标定 | 第63-65页 |
4.1.4 冲击器标定程序 | 第65-68页 |
4.1.5 模块试验程序 | 第68-71页 |
4.2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 第71-80页 |
4.2.1 头部碰撞模块实验结果与仿真对比 | 第71-76页 |
4.2.2 上腿碰撞模块实验结果与仿真对比 | 第76-78页 |
4.2.3 下腿碰撞模块实验结果与仿真对比 | 第78-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仿真模型及车辆前部结构的改进及验证 | 第81-96页 |
5.1 下腿碰撞模块膝关节处的改进与验证 | 第81-83页 |
5.1.1 下腿碰撞模块膝关节处的改进 | 第81-82页 |
5.1.2 下腿碰撞模块膝关节处改进验证 | 第82-83页 |
5.2 针对行人保护的车辆前部结构改进 | 第83-90页 |
5.2.1 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方法与PCDS数据库 | 第83-84页 |
5.2.2 车辆前部结构几何参数统计与分析参数确定 | 第84-85页 |
5.2.3 行人损伤几率与车辆参数 | 第85-87页 |
5.2.4 计算结果 | 第87-89页 |
5.2.5 统计结果分析与改进思路 | 第89-90页 |
5.3 针对CH10点HIC值超标的车辆前部改进与验证 | 第90-92页 |
5.3.1 车辆前部结构改进 | 第90-91页 |
5.3.2 车辆前部结构改进的验证 | 第91-92页 |
5.4 针对小腿碰撞模块加速度超标的车辆前部改进与验证 | 第92-95页 |
5.4.1 车辆前部结构改进 | 第92-94页 |
5.4.2 车辆前部结构改进的验证 | 第94-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6页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