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锻造操作机的发展状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重载锻造操作机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重载锻造操作机的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1.3 锻造操作机关键技术研究 | 第15-18页 |
1.3.1 锻造操作机机构构型 | 第15-16页 |
1.3.2 锻造操作机机构优化设计 | 第16-17页 |
1.3.3 锻造操作机虚拟样机技术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2t/5t?m锻造操作机的机构分析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新型锻造操作机构型对比分析 | 第20-22页 |
2.2.1 锻造操作机自由度要求 | 第20-21页 |
2.2.2 几种新型锻造操作机特性比较分析 | 第21-22页 |
2.3 2t/5t?m锻造操作机简介 | 第22-25页 |
2.4 2t/5t?m锻造操作机自由度性质分析 | 第25-26页 |
2.5 2t/5t?m锻造操作机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28-30页 |
第3章 基于遗传算法2t/5t?m锻造操作机机构尺度优化 | 第30-5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遗传算法优化概述 | 第30-31页 |
3.3 算例一 2t/5t?m锻造操作机夹钳机构多目标遗传算法尺度优化 | 第31-47页 |
3.3.1 稳定夹持锻件工作夹紧力求解 | 第32-38页 |
3.3.2 两种夹钳机构的建模与分析 | 第38-41页 |
3.3.3 夹钳优化目标函数定义 | 第41-42页 |
3.3.4 2t/5t?m锻造操作机机构夹钳机构优化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3.4 算例二 2t/5t?m锻造操作机水平缓冲机构遗传算法尺度优化 | 第47-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2t/5t?m锻造操作机结构设计及动力学仿真优化 | 第52-7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2t/5t?m新型锻造操作机的设计指标和要求 | 第52-53页 |
4.3 2t/5t?m新型锻造操作机的整体结构设计 | 第53-64页 |
4.3.1 夹钳装置 | 第54-56页 |
4.3.2 提升装置 | 第56-58页 |
4.3.3 操作机机架 | 第58-61页 |
4.3.4 大车行走机构 | 第61-64页 |
4.4 2t/5t?m锻造操作机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64-67页 |
4.4.1 ADAMS软件简介 | 第64-66页 |
4.4.2 2t/5t?m锻造操作机ADAMS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4.5 2t/5t?m锻造操作机刚体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67-77页 |
4.5.1 2t/5t?m锻造操作机各驱动缸受力比较 | 第68-74页 |
4.5.2 考虑运动副摩擦及干扰的各驱动缸受力仿真 | 第74-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2t/5t?m锻造操作机刚柔混合建模及性能分析 | 第78-90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2t/5t?m锻造操作机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 | 第78-84页 |
5.2.1 2t/5t?m锻造操作机有限元建模 | 第78-81页 |
5.2.2 2t/5t?m锻造操作机自由模态分析 | 第81-84页 |
5.3 2t/5t?m锻造操作机刚柔混合仿真模型 | 第84-86页 |
5.4 2t/5t?m锻造操作机柔性杆对动力学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86-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