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 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4 项目背景 | 第11-12页 |
1.5 本文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2 系统设计方案 | 第13-25页 |
2.1 常规水处理流程 | 第13-16页 |
2.1.1 混凝 | 第13-15页 |
2.1.2 沉淀 | 第15页 |
2.1.3 过滤 | 第15页 |
2.1.4 消毒 | 第15-16页 |
2.2 本论文水厂工艺流程 | 第16-17页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第17-19页 |
2.3.1 需要控制的工艺设备 | 第17-18页 |
2.3.2 需要检测的参数 | 第18-19页 |
2.3.3 常规水处理自动化系统任务 | 第19页 |
2.4 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2.5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20-23页 |
2.5.1 网络架构 | 第21页 |
2.5.2 中央监控站 | 第21-22页 |
2.5.3 PLC控制站 | 第22页 |
2.5.4 编程软件 | 第22页 |
2.5.5 组态软件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5-37页 |
3.1 网络架构 | 第25-27页 |
3.1.1 网络结构分析 | 第25页 |
3.1.2 网络结构选择 | 第25-26页 |
3.1.3 网络实现 | 第26-27页 |
3.2 中央监控站 | 第27-28页 |
3.3 现场控制站 | 第28-34页 |
3.3.1 主控制器选择 | 第28-29页 |
3.3.2 PLC控制站主要设备配置 | 第29-30页 |
3.3.3 PLC1现场控制站 | 第30-31页 |
3.3.4 PLC2现场控制站 | 第31-33页 |
3.3.5 PLC3现场控制站 | 第33-34页 |
3.4 检测仪表 | 第34-36页 |
3.4.1 仪表选型要求 | 第34-35页 |
3.4.2 仪表选型 | 第35-36页 |
3.5 操作控制级别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37-43页 |
4.1 软件设计内容 | 第37页 |
4.2 监控组态 | 第37-38页 |
4.3 PLC1站软件设计 | 第38-40页 |
4.4 PLC2站软件设计 | 第40-42页 |
4.5 PLC3站软件设计 | 第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加药控制策略研究 | 第43-61页 |
5.1 混凝投药过程分析 | 第43-46页 |
5.1.1 配置药液 | 第44-45页 |
5.1.2 投加药液 | 第45-46页 |
5.2 常规确定加药量的方法 | 第46-47页 |
5.2.1 人工经验法 | 第46页 |
5.2.2 混凝试验法 | 第46-47页 |
5.2.3 模型池法 | 第47页 |
5.2.4 数学模型法 | 第47页 |
5.3 混凝加药控制的参数分析 | 第47-49页 |
5.3.1 影响混凝剂投加量的生产因素 | 第47-48页 |
5.3.2 影响混凝剂投加量的水质因素 | 第48-49页 |
5.3.3 混凝加药控制技术难点 | 第49页 |
5.4 混凝加药算法分析 | 第49-51页 |
5.4.1 PID算法 | 第49-50页 |
5.4.2 规则自调整的模糊算法 | 第50-51页 |
5.5 PID算法加药 | 第51-53页 |
5.5.1 PID算法控制 | 第51-52页 |
5.5.2 PID算法仿真 | 第52页 |
5.5.3 PID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 | 第52-53页 |
5.6 规则自调整模糊算法加药 | 第53-59页 |
5.6.1 规则自调整模糊控制器 | 第54-57页 |
5.6.2 算法流程 | 第57-58页 |
5.6.3 规则自调整模糊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 | 第58-59页 |
5.7 仿真实验 | 第59-60页 |
5.7.1 被控对象的阶跃响应 | 第59页 |
5.7.2 被控对象的扰动响应 | 第59-6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