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理论介绍 | 第14-22页 |
2.1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概述 | 第14-17页 |
2.1.1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界定 | 第14页 |
2.1.2 网络交易平台的运营模式 | 第14-15页 |
2.1.3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主体地位的认定 | 第15-17页 |
2.2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商标间接侵权概念 | 第17页 |
2.2.2 商标间接侵权的界定 | 第17-19页 |
2.2.3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的表现形式 | 第19-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 | 第22-29页 |
3.1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 第22-23页 |
3.2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23-25页 |
3.2.1 平台客观上实施了间接侵权行为 | 第23-24页 |
3.2.2 产生商标权损害事实 | 第24页 |
3.2.3 商标间接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 第24-25页 |
3.2.4 平台主观上存在过错 | 第25页 |
3.3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过错的认定标准 | 第25-27页 |
3.3.1 合理注意义务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 第25-26页 |
3.3.2 “通知—移除”规则是具体的适用规则 | 第26-27页 |
3.4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免责事由 | 第27-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我国网络商标间接侵权立法司法现状及问题 | 第29-36页 |
4.1 网络商标间接侵权立法及司法现状 | 第29-32页 |
4.1.1 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4.1.2 司法现状 | 第30-32页 |
4.2 问题总结 | 第32-35页 |
4.2.1 商标权领域缺乏明确具体的间接侵权制度 | 第32-33页 |
4.2.2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注意义务缺乏统一判断标准 | 第33页 |
4.2.3 “通知—移除”规则笼统不完善 | 第33-34页 |
4.2.4 将“通知—移除”规则完全等同于“避风港原则”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责任域外借鉴 | 第36-41页 |
5.1 不同国家立法及司法判例 | 第36-39页 |
5.1.1 美国立法司法实践 | 第36-37页 |
5.1.2 欧盟立法司法实践 | 第37-38页 |
5.1.3 法国立法司法实践 | 第38-39页 |
5.2 对比归纳 | 第39-4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6章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商标间接侵权责任立法完善 | 第41-46页 |
6.1 立法中明确规定商标间接侵权行为及其构成要件 | 第41页 |
6.2 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合理注意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 | 第41-43页 |
6.3 “通知—移除”规则的完善 | 第43-44页 |
6.4 在商标间接侵权立法中规定完善的网购平台免责条件 | 第4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