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联用质谱对蛋白分子的分离表征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活性分离蛋白的重要性及难点第15-16页
    1.3 常用蛋白分离技术简介第16-18页
        1.3.1 双向凝胶电泳第16-17页
        1.3.2 液相色谱第17-18页
        1.3.3 场流分离技术第18页
    1.4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第18-19页
    1.5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在生物纯化方面的应用第19-22页
        1.5.1 蛋白质第20页
        1.5.2 核酸第20-21页
        1.5.3 多糖第21页
        1.5.4 病毒和类病毒颗粒第21-22页
        1.5.5 脂蛋白和脂质体第22页
    1.6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与其他分离方法的对比第22-23页
    1.7 质谱表征技术第23-24页
        1.7.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第23-24页
        1.7.2 电喷雾离子化第24页
    1.8 场流分离技术联用质谱的研究现状第24-25页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5-27页
        1.9.1 研究目的第25页
        1.9.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蛋白分子的理论研究第27-35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蛋白分子的理论研究第27-34页
        2.2.1 流体的流速分布第28-30页
        2.2.2 蛋白分子的浓度分布第30-31页
        2.2.3 蛋白分子的分离度第31-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非对称流场流(AF4)分离蛋白分子的实验研究第35-45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耗材和仪器第35-36页
    3.3 AF4分离蛋白分子的实验研究第36-43页
        3.3.1 AF4分离蛋白分子的优化条件第36-37页
        3.3.2 正交设计实验第37-40页
        3.3.3 膜材料对蛋白分子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第40-41页
        3.3.4 缓冲盐浓度对蛋白分子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第41-42页
        3.3.5 腔室厚度对蛋白分子分离度影响的实验研究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非对称流场流与液相色谱分离蛋白分子的效果对比第45-59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实验耗材和仪器第45-46页
    4.3 AF4分离蛋白分子质量回收率的测定第46-52页
        4.3.1 质量回收率的测定方法第46页
        4.3.2 AF4分离蛋白分子质量回收率的测定结果第46-51页
        4.3.3 AF4与液相色谱分离蛋白分子的质量回收率比较第51-52页
    4.4 AF4分离蛋白分子活性回收率的测定第52-57页
        4.4.1 酶联免疫分析步骤第52-53页
        4.4.2 AF4分离蛋白分子活性回收率的测定方法第53页
        4.4.3 AF4分离蛋白分子活性回收率的测定结果第53-55页
        4.4.4 AF4与液相色谱分离蛋白分子的活性回收率比较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与质谱联用分离表征蛋白分子第59-75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实验耗材和仪器第59-60页
    5.3 AF4线上联用ESI-MS第60-65页
        5.3.1 仪器硬件及软件连接第60-62页
        5.3.2 AF4-ESI-MS调试实验第62-65页
    5.4 AF4线下联用MALDI-TOF-MS第65-68页
        5.4.1 仪器连接流程图第66页
        5.4.2 AF4-MALDI-TOF-MS分离表征蛋白分子的实验研究第66-68页
    5.5 AF4联用MS应用研究第68-73页
        5.5.1 AF4-ESI-MS分离表征蛋白分子第69-71页
        5.5.2 AF4-MALDI-TOF-MS分离表征蛋白分子第71-73页
    5.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发表及己完成的论文第83页
    成果及专利第83-85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85-86页
附件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地区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高效降解菌系的构建
下一篇:酿酒酵母细胞表面展示米根霉脂肪酶制备全细胞催化剂及其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