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板蓝根多糖佐剂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SUMMARY第10-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5页
    1 不同产地板蓝根药材品质考察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1 以表告依春含量为考察指标第13-14页
        1.2 以靛蓝和靛红玉含量为考察指标第14页
        1.3 以腺苷含量为考察指标第14页
        1.4 以氨基酸含量为考察指标第14-15页
        1.5 以有机酸含量为考察指标第15-16页
        1.6 以多糖为考察指标第16页
        1.7 其它考察指标第16-17页
    2 板蓝根多糖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3 板蓝根多糖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3.1 抗肿瘤活性第18页
        3.2 抗氧化活性第18页
        3.3 抗病毒活性第18-19页
        3.4 疫苗佐剂活性第19-20页
            3.4.1 与鸡新城疫苗联用第19页
            3.4.2 与PRRSV弱毒苗联用第19-20页
    4 多糖佐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第20-24页
        4.1 非多糖佐剂的作用机理第20-22页
        4.2 多糖佐剂的作用机理第22-23页
            4.2.1 对抗原呈递细胞的影响第22页
            4.2.2 对细胞因子与获得性免疫应答类型的影响第22-23页
            4.2.3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第23页
        4.3 结语第23-24页
    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不同产地板蓝根活性多糖考察第25-39页
    1 材料第25-26页
        1.1 药材第25页
        1.2 仪器第25-26页
        1.3 试剂第26页
    2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1 板蓝根总多糖的制备第26-27页
        2.2 糖含量测定第27-28页
            2.2.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7-28页
            2.2.2 样品糖含量测定第28页
        2.3 糖醛酸含量测定第28-29页
            2.3.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28-29页
            2.3.2 样品糖醛酸含量测定第29页
        2.4 总多糖峰位分子量分布测定(HPGPC)第29-30页
            2.4.1 色谱条件第29页
            2.4.2 标准曲线制作第29-30页
            2.4.3 样品峰位分子量分布测定第30页
        2.5 单糖组成分析第30-31页
            2.5.1 PMP衍生化反应原理第30页
            2.5.2 操作步骤第30-31页
            2.5.3 毛细管电泳条件第31页
            2.5.4 单糖摩尔比的计算方法第31页
    3.实验结果第31-37页
        3.1 不同产地板蓝根总多糖得率第31-32页
        3.2 不同产地板蓝根总多糖的糖含量、糖醛酸含量第32页
        3.3 不同产地板蓝根总多糖峰位分子量测定第32-34页
        3.4 不同产地板蓝根总多糖单糖组成第34-37页
            3.4.1 标准单糖PMP衍生物CE分离鉴定结果第34-35页
            3.4.2 不同产地板蓝根总多糖单糖组成分析结果第35-37页
    4 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100℃提取板蓝根多糖化学组分的研究第39-50页
    1 材料第39-40页
        1.1 药材第39页
        1.2 仪器第39页
        1.3 试剂第39-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45页
        2.1100℃板蓝根总多糖的制备第40-41页
        2.2 总多糖IIP-100的分离第41页
        2.3 糖含量测定第41-42页
            2.3.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1-42页
            2.3.2 样品糖含量的测定第42页
        2.4 糖醛酸含量测定第42-43页
            2.4.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2-43页
            2.4.2 样品糖醛酸含量的测定第43页
        2.5 分子量分布测定(HPGPC)第43-44页
            2.5.1 色谱条件:第43-44页
            2.5.2 标准曲线制作第44页
            2.5.3 样品峰位分子量测定第44页
        2.6 单糖组成分析第44-45页
            2.6.1 PMP衍生化反应原理第44页
            2.6.2 操作步骤第44-45页
            2.6.3 毛细管电泳条件第45页
            2.6.4 单糖摩尔比的计算方法第45页
    3 实验结果第45-49页
        3.1 总多糖IIP-100及其组分的得率第45-46页
        3.3 IIP100A、IIP100B、IIP100C的糖含量、糖醛酸含量第46页
        3.4 IIP100A、IIP100B、IIP100C峰位分子量的测定第46-47页
        3.5 IIP100A、IIP100B、IIP100C单糖组成第47-49页
            3.5.1 标准单糖PMP衍生物CE分离鉴定结果第47-48页
            3.5.2 IIP100A、IIP100B、IIP100C单糖组成分析结果第48-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第四章 总多糖IIP-100及其组分佐剂活性评价第50-60页
    1 材料第50-51页
        1.1 供试品与试剂第50页
        1.2 仪器第50-51页
        1.3 动物第51页
        1.4 溶液配制第51页
    2 实验方法第51-54页
        2.1 乙肝抗原(HBSAG)免疫方案第51-52页
        2.2 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抗体滴度第52页
        2.3 ELISA法检测血清中亚类抗体的滴度第52-53页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第53-54页
        2.5 统计学分析第54页
    3 实验结果第54-58页
        3.1 总多糖IIP-100及其组分对HBSAG疫苗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滴度的影响第54-55页
        3.2 总多糖IIP-100及其组分对HBSAG疫苗免疫小鼠血清抗体亚类的影响第55-57页
        3.3 总多糖IIP-100及其组分对HBSAG疫苗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影响第57-58页
    4 讨论第58-60页
第五章 IIP-A-1 佐剂作用机理的研究第60-75页
    1 材料第60-62页
        1.1 供试品与试剂第60页
        1.2 仪器第60-61页
        1.3 动物与细胞株第61页
        1.4 溶液配制第61-62页
    2 实验方法第62-66页
        2.1 免疫方案第62页
            2.1.1 抗体产生时-效关系免疫方案第62页
            2.1.2 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免疫方案第62页
        2.2 ELISA法检测受免小鼠血清中抗体滴度第62-63页
        2.3 ELISA法检测血清中亚类抗体的滴度第63页
        2.4 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第63-64页
        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第64页
        2.6 细胞因子IFN-Γ 和IL-4 的诱导及检测第64-65页
        2.7 IIP-A-1 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活性与IL-12分泌的影响第65页
        2.8 IIP-A-1 对MH-S细胞株增殖活性与TNF-A分泌的影响第65-66页
        2.9 统计学分析第66页
    3 实验结果第66-74页
        3.1 IIP-A-1 对H1N1疫苗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滴度影响第66-67页
        3.2 IIP-A-1 对H1N1疫苗免疫小鼠血清亚类抗体滴度的影响第67-71页
        3.3 IIP-A-1 对H1N1疫苗免疫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第71页
        3.4 IIP-A-1 对H1N1疫苗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影响第71-72页
        3.5 IIP-A-1 对H1N1免疫小鼠脾、胸腺IFN-Γ 和IL-4 诱导水平的影响第72-73页
        3.6 IIP-A-1 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活性及IL-12分泌的影响第73页
        3.7 IIP-A-1 对MH-S细胞增殖活性与TNF-Α 分泌的影响第73-74页
    4 讨论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附录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氢槲皮素的抗炎抗过敏及止痒活性研究
下一篇:改良辅料Ⅰ质量及其缓释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