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交往行为模式下的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图表目录第12-16页
1 绪论第16-26页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研究的社会背景第16页
        1.1.2 素质教育的发展第16-17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7-18页
        1.2.1 基本概念解析第17-18页
        1.2.2 研究对象第18页
        1.2.3 研究内容第18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20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9-20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0-23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3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3-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2 研究框架第24-26页
2 小学公共空间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6-42页
    2.1 调研对象、内容和方法第26-29页
        2.1.1 调研对象的选取第26-29页
        2.1.2 调研的内容和方法第29页
        2.1.3 调研的时间安排第29页
    2.2 国内案例研究第29-35页
        2.2.1 整体校园布局第29-30页
        2.2.2 室内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现状第30-33页
        2.2.3 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现状第33-35页
    2.3 国外及其它地区案例研究第35-39页
        2.3.1 香港京士顿国际小学第35-37页
        2.3.2 法国 Toulouse,Lucie Aubrac 小学第37-38页
        2.3.3 英国利物浦 Park Brow 小学第38-39页
    2.4 调研结论及问题分析第39-42页
3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理论概述第42-62页
    3.1 公共空间第42-43页
        3.1.1 公共空间的含义第42页
        3.1.2 公共空间的分类第42页
        3.1.3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范围界定第42-43页
    3.2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发展第43-44页
    3.3 素质教育与小学公共空间的关系第44页
    3.4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构建要素第44-49页
        3.4.1 尺度第45-46页
        3.4.2 秩序第46页
        3.4.3 边界第46页
        3.4.4 色彩第46-47页
        3.4.5 设施第47-48页
        3.4.6 标识第48页
        3.4.7 连接第48-49页
    3.5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类第49-54页
        3.5.1 按空间区域分类第49-51页
        3.5.2 按空间开放性分类第51-52页
        3.5.3 按交往步骤分类第52-54页
    3.6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第54-58页
        3.6.1 自然环境与空间结构第54-56页
        3.6.2 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第56-57页
        3.6.3 设计理念与技术更新第57页
        3.6.4 使用者心理与行为模式第57-58页
    3.7 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第58-60页
        3.7.1 空间层次立体化第58页
        3.7.2 空间界限模糊化第58-59页
        3.7.3 空间氛围人文化第59页
        3.7.4 局部功能社会化第59-60页
    3.8 本章小结第60-62页
4 小学生交往行为模式概述第62-76页
    4.1 相关理论认知第62-63页
        4.1.1 教育心理学第62页
        4.1.2 环境心理学第62-63页
        4.1.3 人体工程学第63页
    4.2 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第63-67页
        4.2.1 小学生心理发展第63-65页
        4.2.2 小学生行为发展第65-66页
        4.2.3 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尺度第66-67页
    4.3 小学生交往行为模式的特点和类型第67-72页
        4.3.1 小学生交往行为模式的基本特点第67-68页
        4.3.2 小学生交往行为模式的活动类型第68-70页
        4.3.3 小学生的交往行为习性第70-72页
    4.4 交往行为模式和小学公共空间的关系第72-75页
        4.4.1 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第72-73页
        4.4.2 人对空间环境的诉求第73-74页
        4.4.3 交往空间环境选择的主要因素第74-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5 交往行为模式下的小学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研究第76-116页
    5.1 交往行为模式下的小学公共空间设计原则第76-79页
        5.1.1 整体性原则第76页
        5.1.2 层次性原则第76页
        5.1.3 易达性原则第76-77页
        5.1.4 安全性原则第77页
        5.1.5 舒适性原则第77-78页
        5.1.6 趣味性原则第78-79页
    5.2 小学校园规划布局与公共空间第79-86页
        5.2.1 小学校园用地与校园环境第79-81页
        5.2.2 小学校园规划布局模式第81-84页
        5.2.3 小学校园规划布局对公共空间建构的影响第84-86页
    5.3 教学区外公共空间分析第86-98页
        5.3.1 入口空间第86-89页
        5.3.2 广场空间第89-93页
        5.3.3 庭院空间第93-96页
        5.3.4 运动场地第96-98页
    5.4 教学区内公共空间分析第98-109页
        5.4.1 厅空间第98-101页
        5.4.2 廊空间第101-106页
        5.4.3 楼梯第106-108页
        5.4.4 其它辅助功能空间第108-109页
    5.5 过渡公共空间分析第109-115页
        5.5.1 露台空间第109-111页
        5.5.2 底层架空空间第111-113页
        5.5.3 地下室空间第113-115页
    5.6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6 交往行为模式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项目实践第116-132页
    6.1 交往行为模式下小学公共空间系统设计的推导与整合第116页
        6.1.1 由行为到空间的推导设计第116页
        6.1.2 公共空间系统的整合设计第116页
    6.2 项目概况与任务解读第116-119页
        6.2.1 城市背景第116-117页
        6.2.2 场地概况第117-118页
        6.2.3 设计构思与设计意图第118-119页
    6.3 宏观维度设计策略第119-123页
        6.3.1 融入山地城市环境的总体布局第119-120页
        6.3.2 组织活动动线第120-121页
        6.3.3 优化内部功能结构第121-122页
        6.3.4 变化的空间界面第122-123页
    6.4 微观维度设计策略第123-131页
        6.4.1 入口空间——“敞”第123-125页
        6.4.2 校园内的道路空间——“径”第125-126页
        6.4.3 校园内的广场空间——“阔”第126-128页
        6.4.4 校园内的庭院空间——“静”第128-130页
        6.4.5 教学楼内的交通空间——“厅”与“廊”第130-131页
    6.5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7 结语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8页
附录第138-157页
    A. 调查问卷内容第138-140页
    B. 问卷调查统计第140-146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6-148页
    D. 设计图纸第148-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桂林绿地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下一篇: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的光电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