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第一性原理方法简介 | 第14-24页 |
1.1 Hartree-Fock近似 | 第14-16页 |
1.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6-17页 |
1.3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 | 第17-18页 |
1.4 布洛赫定理和平面波基组 | 第18-19页 |
1.5 赝势近似 | 第19-20页 |
1.6 计算软件包 | 第20-21页 |
1.7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第2章 纳米金属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电化学响应的晶面效应研究 | 第24-44页 |
2.1 Co_3O_4纳米晶体的晶面效应对重金属离子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24-33页 |
2.1.1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2.1.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25-27页 |
2.1.3 实验部分简述 | 第27-29页 |
2.1.4 理论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2.1.5 电化学检测原理 | 第31-32页 |
2.1.6 小结 | 第32-33页 |
2.2 溶出伏安法测定α-Fe_2O_3纳米晶体的晶面效应对重金属的检测性能的影响 | 第33-40页 |
2.2.1 研究背景 | 第33页 |
2.2.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33-34页 |
2.2.3 实验部分简述 | 第34-38页 |
2.2.4 理论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2.2.5 小结 | 第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2.4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3章 二氧化钛纳米管及其阵列电子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44-82页 |
3.1 二氧化钛纳米管研究进展 | 第44-57页 |
3.1.1 电化学合成法与其他方法 | 第45-47页 |
3.1.2 二氧化钛及其纳米管的性质 | 第47-49页 |
3.1.3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修饰 | 第49-54页 |
3.1.4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应用 | 第54-57页 |
3.2 理论研究动机 | 第57-58页 |
3.3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58-6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3.4.1 单壁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性质 | 第60-65页 |
3.4.2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性质 | 第65-67页 |
3.4.3 光学性质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第4章 基于α-MoO3与TiO_2复合体系的光响应机理研究 | 第82-104页 |
4.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82-87页 |
4.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第87-88页 |
4.3 α-MoO_3/TiO_2复合体系的光响应机理 | 第88-98页 |
4.3.1 α-MoO_3(010)薄片和TiO_2(001)表面单体的电子结构性质 | 第88-90页 |
4.3.2 单层α-MoO_3薄片与TiO_2复合体系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性质 | 第90-92页 |
4.3.3 双层α-MoO_3薄片与TiO_2复合体系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性质 | 第92-95页 |
4.3.4 α-MoO_3薄片与TiO_2之间的电荷转移情况 | 第95-96页 |
4.3.5 α-MoO_3薄片与TiO_2复合体系的相关机理 | 第96-97页 |
4.3.6 复合体系与各自单体的光学性质比较 | 第97-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第5章 氧空位对n-p共掺杂锐钛矿二氧化钛能带结构的影响 | 第104-118页 |
5.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04-108页 |
5.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108-10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4页 |
5.3.1 共掺杂体系中氧空位的位置 | 第109-112页 |
5.3.2 氧空位对于共掺杂体系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3.3 共掺杂体系中氧空位的最优合成条件 | 第113-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