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茄果类论文--辣椒论文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和相关基因及标记的鉴定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5页
    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创制第14页
    1.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机制第14-22页
        1.3.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第14-16页
        1.3.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第16-20页
        1.3.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第20-22页
    1.4 分子标记技术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开发第22-23页
    1.5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特征第23-24页
        1.5.1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学特征第23页
        1.5.2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第23-24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HW203A 和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细胞学与形态学分析第25-30页
    2.1 试验材料第25页
    2.2 试验方法第25-26页
        2.2.1 花药发育形态学观察第25页
        2.2.2 花药发育光学显微观察第25-26页
        2.2.3 花药发育胼脂质染色观察第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2.3.1 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发育形态学观察第26页
        2.3.2 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发育细胞形态学特征分析第26-28页
    2.4 讨论第28-29页
    2.5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Ψatp6-2 基因功能分析第30-52页
    3.1 试验材料第30页
    3.2 试验方法第30-34页
        3.2.1 辣椒 atp6-2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30-31页
        3.2.2 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 ATPase 水解活性测定第31-32页
        3.2.3 VIGS 技术沉默辣椒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atp6-2 基因第32-33页
        3.2.4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蕾线粒体 ATPase 组织化学定位第33-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45页
        3.3.1 保持系 atp6-2 与其不育系Ψatp6-2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34-35页
        3.3.2 花蕾不同发育时期不育系与保持系是线粒体 F_1F_o-ATP 合成酶水解活性分析第35-36页
        3.3.3 不育系Ψatp6-2 与保持系 atp6-2 基因沉默与花粉发育第36-42页
        3.3.4 不育系 HW203A 与其保持系 HW203B 花药 ATPase 定位第42-45页
    3.4 讨论第45-50页
        3.4.1 Ψatp6-2 基因对线粒体 F_1F_o-ATP 合成酶的作用第45-47页
        3.4.2 不育系中 F_oF_1-ATP 合酶功能障碍与辣椒花药败育第47-49页
        3.4.3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 ATPase 定位与花药败育第49-50页
    3.5 结论第50-52页
第四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orf507 基因功能分析第52-76页
    4.1 试验材料第52页
    4.2 试验方法第52-55页
        4.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orf507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2页
        4.2.2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测定第52-53页
        4.2.3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组织化学定位第53页
        4.2.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53-54页
        4.2.5 农杆菌介导的辣椒遗传转化第54页
        4.2.6 辣椒遗传转化植株筛选及检测第54页
        4.2.7 转基因植株花药形态学与细胞学观察第54-55页
        4.2.8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群体分离分析第55页
        4.2.9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 orf507 基因及 atp6-2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5页
        4.2.10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与线粒体 F_1F_o-ATPase水解活性分析第5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5-70页
        4.3.1 不育系与保持系 orf507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5-56页
        4.3.2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分析第56-57页
        4.3.3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组织化学定位分析第57-60页
        4.3.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60-62页
        4.3.5 辣椒转 orf507 基因植株的获得第62-63页
        4.3.6 辣椒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第63-64页
        4.3.7 转基因植株花粉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第64-67页
        4.3.8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分子检测第67-68页
        4.3.9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68-69页
        4.3.10 转基因辣椒 BC_1T_1代花蕾线粒体 F_1F_o-ATP 合成酶水解活性及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分析第69-70页
    4.4 讨论第70-75页
        4.4.1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功能障碍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第70-72页
        4.4.2 辣椒 orf507 基因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第72-75页
    4.5 结论第75-76页
第五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其保持系胞质线粒体 DNA 的 SRAP 分析第76-91页
    5.1 试验材料第76-77页
    5.2 试验方法第77-79页
        5.2.1 辣椒花蕾线粒体 DNA 的提取第77页
        5.2.2 线粒体基因组 SRAP 分析第77-78页
        5.2.3 SRAP 多态性片段的克隆和测序第78页
        5.2.4 SRAP 差异片段侧翼序列分析第78页
        5.2.5 线粒体 DNA SRAP 标记转化为 SCAR 标记第78-79页
        5.2.6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7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9-87页
        5.3.1 三种 CMS 类型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形态学观察第79-80页
        5.3.2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 SRAP 分析第80-83页
        5.3.3 SRAP 标记 Me22/Em8 侧翼序列分析第83-85页
        5.3.4 CMS 不育胞质特异的 SCAR 标记的开发第85-86页
        5.3.5 SCAR_(130)标记在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定位第86页
        5.3.6 SCAR_(130)标记连锁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86-87页
    5.4 讨论第87-90页
        5.4.1 群体分离分析法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第87-88页
        5.4.2 线粒体 DNA 中新的 CMS 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第88-90页
    5.5 小结与展望第90-91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第91-92页
    6.1 全文结论第91页
    6.2 全文创新点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6页
缩略词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作者简介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
下一篇:电磁轨道炮仿真及性能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