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30页 |
1.1 标准模型 | 第11-13页 |
1.1.1 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 第11页 |
1.1.2 弱电统一和量子色动力学理论 | 第11-13页 |
1.2 轻强子谱物理 | 第13-17页 |
1.2.1 普通强子态 | 第14-15页 |
1.2.2 新型强子态 | 第15-17页 |
1.2.2.1 胶球 | 第15-16页 |
1.2.2.2 混杂态(hybrid) | 第16-17页 |
1.2.2.3 多夸克态 | 第17页 |
1.3 粲偶素家族 | 第17-23页 |
1.3.1 J/ψ物理 | 第19-21页 |
1.3.2 ψ"物理 | 第21-23页 |
1.3.2.1 轻强子衰变 | 第22-23页 |
1.4 高能实验手段 | 第23-24页 |
1.4.1 宇宙射线 | 第23页 |
1.4.2 高能加速器 | 第23-24页 |
1.5 论文的物理思想和论文结构 | 第24-30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1.5.2 论文结构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与北京谱仪(BESⅢ) | 第30-38页 |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 | 第30页 |
2.2 北京谱仪(BESⅢ) | 第30-36页 |
2.2.1 主漂移室(Main Drift Chamber) | 第32页 |
2.2.2 飞行时间计数器(Time Of Flight) | 第32-33页 |
2.2.3 电磁量能器(Electromagnetic Calorimeter) | 第33-34页 |
2.2.4 μ子探测器(Muon Counter) | 第34-35页 |
2.2.5 超导磁铁(Superconduct Magnet) | 第35页 |
2.2.6 触发判选系统(Trigger System) | 第35-36页 |
2.3 BESⅢ离线软件系统(BOSS) | 第36-37页 |
2.4 总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分波分析方法和分波振幅公式 | 第38-52页 |
3.1 弹性散射 | 第38-40页 |
3.2 分波振幅的构造 | 第40-48页 |
3.2.1 螺旋度振幅(Helicity Formalism) | 第42-44页 |
3.2.2 协变张量振幅(Covariant Tensor Formalism) | 第44-46页 |
3.2.3 ψ"→π~0K~+K~-和π~0π~+π~-的分波振幅 | 第46-48页 |
3.3 本底处理 | 第48-49页 |
3.4 GPUPWA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在质心能量(?)s=3.773 GeV处e~+e~-→π~0K~+K~-的分波分析 | 第52-72页 |
4.1 数据样本和Monte Carlo模拟样本 | 第52-56页 |
4.1.1 事例初选 | 第52-53页 |
4.1.2 事例终选 | 第53-56页 |
4.2 本底分析 | 第56-60页 |
4.3 分波分析 | 第60-72页 |
4.3.1 最佳解和拟合结果 | 第60-63页 |
4.3.2 对于KK阈增长结构的讨论 | 第63-72页 |
第五章 赝标介子家族框架下归类三个新共振态X(1835),X(2120)以及X(2370) | 第72-98页 |
5.1 研究背景和物理动机 | 第72-80页 |
5.1.1 实验背景 | 第72-76页 |
5.1.2 理论背景 | 第76-77页 |
5.1.3 物理目标 | 第77-80页 |
5.2 研究方法-两体和三体的强衰变 | 第80-82页 |
5.2.1 夸克对产生模型(QPC) | 第80-81页 |
5.2.2 强衰变行为 | 第81-82页 |
5.3 计算结果 | 第82-86页 |
5.3.1 η(1295) and η(1475) | 第83页 |
5.3.2 η(1760) and X(1835) | 第83-84页 |
5.3.3 X(2120) | 第84-85页 |
5.3.4 X(2370) | 第85-86页 |
5.4 本章讨论与总结 | 第86-9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总结 | 第98-99页 |
6.2 对BESⅢ的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