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1 水污染特征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2.2 水污染源解析方法 | 第20页 |
1.2.3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1.2.4 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法 | 第21-22页 |
1.2.5 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难点 | 第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2-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汤浦水库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和水质状况 | 第26-38页 |
2.1 汤浦水库流域自然环境状况 | 第27-28页 |
2.2 汤浦水库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28-33页 |
2.2.1 平水镇 | 第28-29页 |
2.2.2 王坛镇 | 第29页 |
2.2.3 稽东镇 | 第29-30页 |
2.2.4 谷来镇 | 第30-31页 |
2.2.5 王院乡 | 第31-32页 |
2.2.6 竹溪乡 | 第32-33页 |
2.3 汤浦水库流域水源地保护状况 | 第33页 |
2.4 汤浦水库水质状况 | 第33-34页 |
2.5 汤浦水库流域入库河流污染特征分析 | 第34-37页 |
2.5.1 入库河流水质总体特征 | 第34-35页 |
2.5.2 入库河流污染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基于ReNuMa模型的流域水文和氮污染负荷模拟 | 第38-66页 |
3.1 ReNuMa模型的原理 | 第38-46页 |
3.1.1 水文子模型 | 第39-40页 |
3.1.2 土壤侵蚀子模型 | 第40页 |
3.1.3 氮负荷子模型 | 第40-45页 |
3.1.4 模型参数 | 第45-46页 |
3.2 ReNuMa模型数据的数据要求 | 第46-47页 |
3.3 ReNuMa模型的操作方法 | 第47-56页 |
3.3.1 模型的用户界面 | 第47-51页 |
3.3.2 模型的输入 | 第51-55页 |
3.3.3 模型的运行 | 第55页 |
3.3.4 模型的输出 | 第55-56页 |
3.3.5 特殊功能 | 第56页 |
3.4 汤浦水库流域ReNuMa模型数据的准备 | 第56-61页 |
3.5 汤浦水库流域ReNuMa模型的校准和验证 | 第61页 |
3.6 汤浦水库流域水文和氮负荷的模拟结果 | 第61-65页 |
3.6.1 ReNuMa模型的有效性 | 第61-63页 |
3.6.2 基于ReNuMa模型的总氮负荷量源解析结果 | 第63-64页 |
3.6.3 基于ReNuMa模型的总氮入库量的情景模拟 | 第64-6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流域氮污染分区分类定量源解析的方法体系 | 第66-80页 |
4.1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河流氮污染贡献率的分割方法 | 第67-70页 |
4.1.1 水文过程的分割 | 第67页 |
4.1.2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分割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4.1.3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分割模型的校准和验证 | 第69-70页 |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总氮输出系数的求解方法 | 第70-71页 |
4.2.1 地表水污染分类源解析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4.2.2 地表水污染分类源解析模型的校准和验证 | 第70-71页 |
4.3 汤浦水库入库河流点源、地表水和地下水总氮污染的分割结果 | 第71-75页 |
4.3.1 数据准备 | 第71页 |
4.3.2 水文过程的分割结果 | 第71-72页 |
4.3.3 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模型的校准和验证结果 | 第72-74页 |
4.3.4 点源、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源对入库河流总氮贡献率的分割结果 | 第74-75页 |
4.4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氮入河系数的求解结果 | 第75-78页 |
4.4.1 分类源解析模型的校准和验证结果 | 第75-76页 |
4.4.2 地表水总氮污染的分类源解析结果 | 第76-78页 |
4.4.3 地表水总氮污染的分区源解析结果 | 第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汤浦水库总氮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 第80-86页 |
5.1 汤浦水库水体总氮污染特征分析 | 第80-81页 |
5.2 汤浦水库氮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81-82页 |
5.2.1 狄龙模型 | 第81页 |
5.2.2 不同水文条件下总氮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 第81-82页 |
5.3 总氮入库量的计算结果 | 第82-84页 |
5.4 不同水文条件下总氮的水环境容量 | 第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的多维基尼系数法 | 第86-103页 |
6.1 基尼系数法的原理 | 第86-87页 |
6.2 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的基尼系数法 | 第87-90页 |
6.3 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的双维基尼系数法 | 第90-93页 |
6.3.1 双维基尼系数法的基本思想 | 第90页 |
6.3.2 双维基尼系数的计算 | 第90-92页 |
6.3.3 基于双维基尼系数的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 | 第92-93页 |
6.4 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的多维基尼系数法 | 第93-97页 |
6.4.1 多维基尼系数法的基本思想 | 第93-94页 |
6.4.2 多维基尼系数的计算 | 第94-97页 |
6.4.3 基于多维基尼系数的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 | 第97页 |
6.5 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的多维基尼系数法软件的设计 | 第97-9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8-103页 |
第7章 汤浦流域氮污染分区分类减排方案 | 第103-110页 |
7.1 汤浦水库总氮水环境容量和减排目标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7.2 区域间水环境容量公平分配的基本准则和分配指标 | 第104-105页 |
7.3 各乡镇总氮水环境容量的分配和减排责任的认定 | 第105-107页 |
7.4 总氮减排的可行性分析与措施 | 第107-109页 |
7.4.1 总氮减排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7.4.2 总氮分区分类减排的措施 | 第108-10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8.1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110-111页 |
8.2 创新和特色之处 | 第111-112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