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7-8页 |
本课题前期研究说明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28页 |
1.1 桉树焦枯病 | 第14-16页 |
1.1.1 症状 | 第14页 |
1.1.2 病原菌 | 第14-15页 |
1.1.3 分布与危害 | 第15页 |
1.1.4 发病规律 | 第15-16页 |
1.2 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1.2.1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6页 |
1.2.2 林业技术防治 | 第16页 |
1.2.3 生物防治 | 第16页 |
1.2.4 化学防治 | 第16-17页 |
1.3 诱导抗病性 | 第17-24页 |
1.3.1 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及类型 | 第17页 |
1.3.2 诱导抗病性机制 | 第17-21页 |
1.3.3 诱导抗病性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21-23页 |
1.3.4 茉莉酸类物质与诱导抗病性 | 第23-24页 |
1.4 植物差异蛋白质组学 | 第24-26页 |
1.4.1 植物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技术 | 第24-25页 |
1.4.2 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植物病理中的运用 | 第25-26页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2. 桉树叶片蛋白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 | 第28-4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6页 |
2.1.1 材料 | 第28-2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9-36页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2.2.1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SDS-PAGE图谱比较 | 第36-37页 |
2.2.2 裂解缓冲液及裂解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2.2.3 蛋白质定量标准曲线 | 第38-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3.1 样品制备 | 第39-40页 |
2.3.2 样品裂解 | 第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3. 桉树叶片双向电泳体系建立及优化 | 第42-5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8页 |
3.1.1 材料 | 第42-4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3.2.1 上样量优化 | 第48-49页 |
3.2.2 高丰度Rubisco的去除 | 第49-52页 |
3.3 讨论 | 第52-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4. 焦枯病菌诱导下桉树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55-7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4.1.1 材料 | 第55-56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4.3 讨论 | 第63-69页 |
4.3.1 抗病防御相关蛋白 | 第63-64页 |
4.3.2 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相关蛋白 | 第64-66页 |
4.3.3 蛋白质的合成与修饰相关蛋白 | 第66-67页 |
4.3.4 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相关蛋白 | 第67-68页 |
4.3.5 未知功能蛋白及预测蛋白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5. 茉莉酸诱导桉树对焦枯病抗性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70-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5.1.1 材料 | 第70-71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7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5.3 讨论 | 第77-81页 |
5.3.1 抗病防御相关蛋白 | 第77-78页 |
5.3.2 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相关蛋白 | 第78-79页 |
5.3.3 蛋白质的合成相关蛋白 | 第79-80页 |
5.3.4 其他功能相关蛋白 | 第80页 |
5.3.5 未知功能蛋白 | 第80-81页 |
5.4 小结 | 第81-83页 |
6. 总结 | 第83-8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