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状态检测防火墙相关理论分析 | 第14-24页 |
2.1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 第14-16页 |
2.1.1 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 | 第14-15页 |
2.1.2 被屏蔽主机体系结构 | 第15页 |
2.1.3 被屏蔽子网体系机构 | 第15-16页 |
2.2 现有技术的分析 | 第16-20页 |
2.2.1 包过滤技术 | 第16-17页 |
2.2.3 代理技术 | 第17-18页 |
2.2.4 状态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2.2.5 防火墙其他相关技术 | 第19-20页 |
2.3 流行的开发工具研究与分析 | 第20-22页 |
2.3.1 硬件方面 | 第20-21页 |
2.3.2 操作系统方面 | 第21页 |
2.3.3 国内外防火墙系列产品实际应用概况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状态检测防火墙总体设计 | 第24-41页 |
3.1 硬件平台的选取 | 第24-25页 |
3.2 软件平台的选取 | 第25-33页 |
3.2.1 Linux的网络分析 | 第25-27页 |
3.2.2 Netfilter/Iptables框架的简介 | 第27-33页 |
3.3 状态检测防火墙的工作流程 | 第33-34页 |
3.4 状态检测技术的算法分析 | 第34-36页 |
3.4.1 包过滤技术的算法性能分析 | 第34-35页 |
3.4.2 状态检测技术的算法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3.5 状态检测防火墙总体结构设计 | 第36-39页 |
3.5.1 系统内核模块 | 第36-37页 |
3.5.2 控制管理模块 | 第37页 |
3.5.3 访问控制模块 | 第37-39页 |
3.5.4 状态检测模块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防火墙状态检测机制的实现分析 | 第41-55页 |
4.1 状态检测模块的设计 | 第42-47页 |
4.1.1 TCP的状态检测分析 | 第42-45页 |
4.1.2 UDP的状态检测分析 | 第45-46页 |
4.1.3 ICMP的状态检测分析 | 第46-47页 |
4.2 状态检测模块的实现 | 第47-54页 |
4.2.1 TCP的状态检测实现 | 第48-50页 |
4.2.2 UDP的状态检测实现 | 第50-53页 |
4.2.3 ICMP的状态检测实现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利用状态检测实现NAT子系统 | 第55-59页 |
5.1 动态NAT功能分析 | 第55-56页 |
5.2 动态NAT功能设计分析 | 第56-57页 |
5.3 动态NAT详细设计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 第59-66页 |
6.1 功能测试 | 第59-63页 |
6.1.1 测试TCP过滤功能 | 第59-60页 |
6.1.2 测试UDP过滤功能 | 第60-62页 |
6.1.3 测试ICMP过滤功能 | 第62-63页 |
6.1.4 测试NAT功能 | 第63页 |
6.1.5 测试RDR功能 | 第63页 |
6.2 性能测试 | 第63-6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7.1 本文的总结 | 第6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