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农宅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农村采暖方式的研究 | 第11-16页 |
1.2.1 农村采暖方式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农村采暖方式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传统采暖方式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寒区农宅采暖调研及烟气余热量计算 | 第18-33页 |
2.1 调研农村概况 | 第18-19页 |
2.2 采暖现状调研 | 第19-20页 |
2.2.1 采暖方式调研 | 第19页 |
2.2.2 室内热环境和空气品质 | 第19-20页 |
2.3 烟气特性测试 | 第20-24页 |
2.3.1 测定方案 | 第21-22页 |
2.3.2 测试仪器和原理 | 第22-24页 |
2.3.3 测定结果 | 第24页 |
2.4 烟气余热量计算 | 第24-32页 |
2.4.1 烟气成分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4.2 排烟量计算 | 第26-27页 |
2.4.3 烟气物性的直接计算 | 第27-31页 |
2.4.4 烟气余热量计算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的提出和设计 | 第33-40页 |
3.1 能量的梯级能量利用理论 | 第33-34页 |
3.2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的提出 | 第34-37页 |
3.2.1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的原则 | 第34-35页 |
3.2.2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的结构 | 第35-36页 |
3.2.3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的运行方式 | 第36-37页 |
3.3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 | 第37-39页 |
3.3.1 地面散热量和换热效率 | 第37页 |
3.3.2 地面蓄热性能和蓄热系数 | 第37-38页 |
3.3.3 烟道尺寸 | 第38页 |
3.3.4 烟道阻力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的计算模型 | 第40-49页 |
4.1 简化的负荷模型 | 第41页 |
4.2 地面换热模型 | 第41-46页 |
4.2.1 地面内部导热模型 | 第42-43页 |
4.2.2 室内地面热平衡方程 | 第43-44页 |
4.2.3 地面烟道侧热平衡方程 | 第44-46页 |
4.3 烟气热平衡方程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地道式烟气采暖系统的 CFD 数值建模 | 第49-64页 |
5.1 地道内烟气流动与换热数值模型建立 | 第49-53页 |
5.1.1 不同烟道形式的简化几何模型 | 第49-50页 |
5.1.2 控制方程的选择 | 第50-51页 |
5.1.3 模型网格划分 | 第51-53页 |
5.1.4 计算相关设置 | 第53页 |
5.2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方式模拟运行结果分析 | 第53-62页 |
5.2.1 地面表面稳态温度对比分析 | 第53-59页 |
5.2.2 对地面铺设方式的改进 | 第59-60页 |
5.2.3 地面表面动态温度对比分析 | 第60-62页 |
5.3 烟气余热利用率与节能率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64-70页 |
6.1 典型寒区农宅模型 | 第64-65页 |
6.2 三种采暖方式的能耗 | 第65-68页 |
6.2.1 火炕和土暖气联合供能耗 | 第66页 |
6.2.2 土暖气供暖能耗 | 第66-67页 |
6.2.3 烟气余热采暖后供暖能耗 | 第67-68页 |
6.2.4 结果汇总 | 第68页 |
6.3 烟气余热地道式采暖设计 | 第68-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