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新三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研究 | 第19-28页 |
2.1 新三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发展研究 | 第19-22页 |
2.1.1 新三板市场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2.1.2 现行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分析 | 第20-22页 |
2.2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市场及其利益相关体的影响 | 第22-25页 |
2.2.1 做市商制度对市场本身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2 做市商制度对挂牌公司的影响 | 第23页 |
2.2.3 做市商制度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4 做市商制度对证券服务机构的影响 | 第24页 |
2.2.5 做市商制度对VC、PE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新三板市场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2.3.1 新三板做市商数量与类型有待扩充 | 第25页 |
2.3.2 新三板现行制度与做市商制度不匹配 | 第25-26页 |
2.3.3 新三板做市商获利渠道不同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前提假设及市场表现测量指标选取 | 第28-33页 |
3.1 本文研究的前提假设 | 第28-31页 |
3.1.1 我国新三板市场因素对做市商数量影响失效 | 第28页 |
3.1.2 做市商持有和交易股票的数量及比例 | 第28-29页 |
3.1.3 做市商数量的研究区间 | 第29-30页 |
3.1.4 做市商交易利润为零 | 第30-31页 |
3.2 市场表现测量指标选取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模型构建及最优做市商数量选取方法研究 | 第33-41页 |
4.1 模型构建原则 | 第33页 |
4.2 市场表现指标模型构建 | 第33-39页 |
4.2.1 构建市场竞争程度的MC模型 | 第33-34页 |
4.2.2 构建股票流动性的ILLIQ模型 | 第34-36页 |
4.2.3 构建做市商持有成本的HC模型 | 第36-37页 |
4.2.4 构建双向价差的MMS模型 | 第37-38页 |
4.2.5 构建做市商收益的MME模型 | 第38-39页 |
4.3 新三板挂牌公司最优做市商数量区间选取方法确定 | 第39-40页 |
4.3.1 稳定性 | 第39页 |
4.3.2 市场整体状况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1-52页 |
5.1 数据选取 | 第41-42页 |
5.2 计算测量指标 | 第42-47页 |
5.2.1 市场竞争程度指标测算 | 第42-44页 |
5.2.2 挂牌公司股票流动性指标值测算 | 第44页 |
5.2.3 做市商持有成本指标值测算 | 第44-45页 |
5.2.4 双向价差指标测算 | 第45-46页 |
5.2.5 做市商收益指标测算 | 第46-47页 |
5.3 最优做市商数量区间确定 | 第47-48页 |
5.4 结果分析及应用 | 第48-50页 |
5.4.1 市场竞争程度指标分析 | 第48-49页 |
5.4.2 挂牌公司股票流动性指标分析 | 第49页 |
5.4.3 做市商持有成本指标分析 | 第49页 |
5.4.4 股票双向价差指标分析 | 第49页 |
5.4.5 做市商收益指标分析 | 第49-50页 |
5.4.6 研究结果应用与建议 | 第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2-54页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本文研究的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